编辑: bingyan8 2019-07-01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读解 程浩发表於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的《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以下简称 《姓氏》 ) 以及《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 《人名》 ), 〔 1〕 是李学勤先生在先秦历史文化 研究领域的 名篇.

两文共同构成了李学勤先生对於先秦人名的系列研究,分别以 姓 、 氏 与 名 、 字 侧重点,探讨了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并对商周时期的人名 结构进行了系统总结. 我们这则读解,拟从两文的写作背景、学术价值及其后续影响 三个方面加以介绍,与读者一起重新学习这两篇重要的论文.

一、李学勤先生开展先秦人名 研究的学术史背景〔 2〕 关於姓氏人名的研究,可谓古来有之,延绵不~. 先秦时期即已有《帝系》与《世本》此类记述姓氏源流的专书. 东汉的《白虎通》有《宗族篇》、《姓名篇》,《潜夫论》有 《志氏姓》,对姓氏名字的起源与制度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 唐有《元和姓纂》,宋有 郑樵《通志・氏族略》,都是姓氏书的集大成之作. 清代考Т笮,王引之《春秋 名字解诂》、俞樾《春秋名字解诂补义》与胡元玉《驳春秋名字解诂》等,在训释名字的 基础上又系统总结了春秋时代命名的体例. ・

1 9

2 ・ 〔 1〕 〔 2〕 李学勤: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考古》

1 9

8 7年第3期;

李学勤: 《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历史研 究》1

9 9 1年第5期. 以下称引此二文不再出注. 虽然最早的《姓氏》一文发表尚不足三十年,但对於我们这一代学习者来h,已经算得上遥远了. 因而 把两文放在学术史的背景中进行考察,仍然是十分有必要的. 李学勤先生对於人名这一传统问题进行重新研究,自然是在古人研究的基础上 进行推进. 但从两文的选题与材料运用等来看,仍然体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烙印. ( 一)八十年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热潮的影响 熟悉当代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受法国年鉴学派的影 响,在中国史学届掀起了一股研究社会史与新文化史的热潮. 史学研究对象与式 的骤然变更,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学人. 最近出版的相关著作中,就不乏对这一思潮兴 起过程的回忆:

1 9

8 6年夏, 进入北京师大学历史系学习.当时, 危机与生机并存.史 学危机的阴霾弥漫学界, 那一年, 恰好也是中国社会史研究的 元年 .1

9 8

6 年1 0月召开了中国社会史研讨会, 次年第1期《 历史研究》 集中发表了多篇 文章, 呼吁开展社会史研究.社会史的蓬勃兴起, 可谓近三十年中国史学最 瞩目的变化之一.〔 1〕 亲历了这场变革的学者,对 社会史的蓬勃兴起 以 近三十年中国史学最瞩目 论之,实切身之谈. 作当今古史学界最富影响力的学者之一,李学勤先生也在所难 免地受到了这股思潮的影响并亲身参与其中. 李先生在《姓氏》一文中强调人名结构对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意义时h到: 近代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的学者多注意人名结构,特别是姓、氏的 变迁. 其后又引用了马雍先生之论: 在文化史的领域内, 姓氏制度的沿革应当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姓 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当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时, 这 种符号的形式及其应用法则亦随之发生变化.因此, 姓氏制度的沿革也从 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性质的转变. 从李先生在论文开篇便引用马雍先生这段话来看,写作《姓氏》一文的目的之一,就是 通过姓氏人名制度的研究推动当时如火如荼的社会文化史讨论. 值得一提的是,马雍先生的这番论述,出自他的《中国姓氏制度的沿革》一文. 〔 2〕 此文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二辑,而创刊於1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