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 2019-07-01 |
9 8 4年的《中国文化研究集刊》正・292・出土文献( 第十辑) 〔 1〕 〔 2〕 侯旭东: 《近观中古史・自序》第1页,中西书局2
0 1 5年. 马雍: 《中国姓氏制度的沿革》,《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二辑,第1
5 8―1
7 8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5年. 是当时开展社会文化史研究的主要阵地之一. 该刊创刊号上刊发了1
9 8 2年末在上 海召开的 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 的纪要,根鸵ǖ,李学勤先生也应邀参 加了此次座谈会. 〔 1〕此后,李先生又在《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二辑发表了《考古发 现与中国文字起源》一文, 〔 2〕 可见对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有着持续的关注. (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影响 学者在叙述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历程时,往往将其追溯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 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的传播. 〔 3〕实际上,李学勤先生对 先秦人名的研究,也深受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影响. 虽然我们今天比较熟悉的是《姓氏》与《人名》两文,但李先生对先秦人名的思考 最早发轫於1
9 5 7年发表的《论殷代亲族制度》. 〔 4〕该文虽然以卜辞中所反映的商代 亲族制度主要讨论对象,但也间或提出了对日名来源以及卜辞 妇某 称名结构等 人名问题的看法. 李先生开篇自述这篇文章的写作是受到了刘益先生《略谈卜辞中武丁诸父称 谓及殷代王位继承法》与王玉哲先生《试论商代 兄终弟及 的继统法与殷商前期的社 会性质》两篇文章 〔 5〕 的发. 细审此二文,都是社会性质论战所作. 尤其是《试论 商代兄终弟及的继统法与殷商前期的社会性质》一文,可以h是王玉哲先生参与论战 的代表作之一. 在《论殷代亲族制度》的最末一段,李先生对全文的论点进行了总结: 根陨纤, 我们知道商族在示壬以前曾经过普那路亚制的时代, 示 壬以后虽已进入专一婚制,但在亲属称谓上仍保留着普那路亚制的痕迹. 在本文中我们并未直接接触殷商社会性质的问题, 但本文结论似可供研究 这一问题时参考. 这段话中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有两点: 一是此文的写作亦是殷商社会性质问题的 讨论服务的,二就是我们今天已经不太见到的专有名词 普那路亚制 . 虽然对社会性质与社会史的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但是李学勤先生并没有直 ・
3 9
2 ・ 《 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 、 《 先秦人名的几个问题》 读解 〔 1〕 〔 2〕 〔 3〕 〔 4〕 〔 5〕 张宁、吴根梁等整理: 《中国文化史研究学者座谈会纪要》,《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一辑,第1页,复旦大 学出版社1
9 8 4年. 李学勤: 《考古发现与中国文字起源》,《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二辑,第1
4 6―1
5 7页. 参见常建华: 《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历史研究》1
9 9 7年第1期. 李学勤: 《论殷代亲族制度》,《文史哲》1
9 5 7年第1 1期. 刘益: 《略谈卜辞中武丁诸父称谓及殷代王位继承法》,《历史研究》1
9 5 6年第4期;
王玉哲: 《试论商 代 兄终弟及 的继统法与殷商前期的社会性质》,《南开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
9 5 6年第1期. 接参与到论战中去. 对於此事的原由,李先生曾有过一段自述:
1 9
6 0年前后, 我对这个问题下过功夫, 当时作的笔记有这麽厚, 但是 文革 时都散失了.如果这些笔记还在的话, 我可以写很多东西.还有一个原 因使我没能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 因那时写字用圆珠笔, 没有想到写的字 后来全化了, 漫漶难於辨认.因今天我的工作主要是考古方面、 古文字方 面, 所以对这个问题就研究得少了.〔 1〕 李先生的笔记我们已无从得见,然而发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