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wtshxd 2019-07-01

外 念诸缘, 摄之令还. 如是不乱, 是时便得见一 佛、 二佛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诸佛色身……当复念 佛功德法身……不可计德. [5](P591) 该经在结尾 的时候, 提出依此可得念佛三昧, 得此三昧即得 所有三昧. 该经比较强调为度化众生和成佛而精 勤念佛, 而不像 《 般舟三昧》 那样强调唯心念 佛观. 3. 《禅秘要法经》 《禅法要解》 《思惟略要 法》 《禅秘要法经》 载: 为除罪故, 教使念佛. 以念佛故, 除诸业障、 报障、 烦恼障. 念佛者当 先端坐, 叉手闭眼……观像者, 当起想念, 观于 前地极使白净……谛观此像,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皆使明了. 见此像已, 名观像法. [6](P700) 这里 说到要除灭罪恶, 就应该念佛, 而念佛不仅可以 消除业障, 还能够破烦恼障, 并且略述念佛方法 和定心观佛三十二相的方式. 经文接着说: 此 名观像三昧, 亦名念佛定, 复名除罪业, 次名救 破戒. 令毁禁戒者不失禅定. 佛告阿难: 汝好受 持此观佛三昧灌顶之法, 为未来世一切众生当广 分别. [6](P700) 经文中说观佛三昧亦称念佛定, 它将念佛继而观佛的方式当作一种高级禅修, 其 不仅可灭罪亦可令破戒之人不失禅定. 《观经》 中亦载, 念佛灭八十亿生死重罪, 其中提到五逆 十恶临终十念亦可往生的带业往生法. 通过将禅 经内容与净土经典对照, 可见早期二者在念佛功 用上的见解是一致的. 《禅法要解》 也提到: 既得初禅, 念本所 习修行道门, 或有异缘, 所谓念佛三昧, 或念不 净、 慈心观等. 所以者何? 是行思力令得禅定转 复深入, 本观倍增清净明了. [7](P831) 这里谈到, 禅修之时, 无论修习什么法门, 都不要执着或者 停留在上一个层次, 而是要继续进阶, 靠念佛三 昧法门而令本心更加清净. 《思惟略要法》 提到: 佛为法王, 能令人 得种种善法, 是故习禅之人先当念佛. 念佛者, 令无量劫重罪微薄得至禅定. 至心念佛. 佛亦念 之, 如人为王所念, 怨家债主不敢侵近. 念佛之 人. 诸余恶法不来扰乱, 若念佛者佛常在也. 云 何忆念? 人之自信无过于眼, 当观好像便如真 佛. 先从肉髻、 眉间白毫下至于足, 从足复至肉 髻, 如是相相谛取, 还于静处闭目思惟, 系心在 像不令他念. 若念余缘, 摄之令还, 心目观察如 意得见, 是为得观像定. 当作是念: '

我亦不 往, 像亦不来, 而得见者, 由心定想住也.'

然―09―北京社会科学

2016 年第

8 期 后进观生身便得见之, 如对面无异也. 人心驰散 多缘恶法, 当如乳母伺视其子, 莫令坠于坑井险 道. 念则如子, 行者如母, 若心不住, 当自责 心: '

念老病死甚为切近. 若生天者, 着于妙 欲, 无有治心善法;

若堕三恶道, 苦恼怖菩 不生. 今受妙法, 云何可不至心专念耶?'

又作 念言: '

生在末法, 末法垂已欲灭, 犹如赦鼓开 门放囚, 鼓音渐已欲止, 门扉已闭一扇, 岂可自 宽不求出狱. 过去无始世界已来, 所更生死苦恼 万端, 今所受法未得成就, 无常死贼须臾叵保, 当复更受无央数劫生死之苦.'

如是种种鞭心, 令心得住. 心住相者, 坐卧行步常得见佛, 然后 更进生身、 法身. 得初观已, 展转则易. [8](P908) 此处认为修禅之人应先念佛, 这对 进入禅定有辅助作用, 念佛如生王家, 一切怨亲 皆远离;

由持名念佛, 到忆念佛, 再到观佛相 好, 应如母子相互忆念, 才能感应道交, 随后从 观佛再到审查和反省自心, 观察生死无常, 最后 达到坐卧步行皆得见佛即同一行三昧, 进而证得 生身、 法身. 这种念佛, 将禅观中所获得心境推 广到日常和自心返观, 与慧能所主张的禅宗的修 行应该在日常生活之中, 而不是执着于以往禅宗 的住心看净、 死心静坐的观点也十分的一致. 因此, 如果我们认为慧能开始才打破了禅宗以往的 修行次第和法门, 是不够准确的. 准确说, 应该 是慧能将高深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和提炼 出来了, 才更为恰当. 除上述这几部禅经外, 其他经文, 如《观佛三昧海经》, 也提出观佛即是佛现前三昧, 此外, 《观经》 在提到十六观时, 也特别提到其中 的第八观 佛观 , 杨增文先生将该经纳入大乘 禅观的重要典籍之一.[9](]P24)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