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喜太狼911 2019-07-01

9 却仍落到如此地步.这一生遇到如此殊胜的净土法门, 明白理论、方法之后,又见到许多往生的人以瑞相为 我们作证转,一定要真的彻底放下,求生净土. 此处的 「一念相应」 是与阿弥陀佛的 「心、 愿、 解、 行」相应,心愿解行都在《无量寿经》上.我为大家 定的朝暮课诵,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 目的在于我们的心、愿,要与阿弥陀佛相应.我们念 的不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而是自己的四十八愿. 借着阿弥陀佛的愿,令自己发起与阿弥陀佛相同的愿. 晚课念《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至第三十七品,目的 是解行相同.我们在娑婆世界如何生活,要依佛的教 诫修行,即解行相应.如此用功,决定得生! 10. 生清净心之人,虽未成佛,却已成就成佛之法. 即离根尘识虚相,生清净心实相. 此段有相当标准,不是一般人的境界,而是生清净心 之人的境界.最低清净心的程度是破一品无明,这是 《金刚经》上的标准,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 是「生清净心之人」.虽然尚未成究竟圆满佛,但是 已在修学,且已掌握成佛的方法.方法是离相、证性. 「离根尘识虚相」,即法相宗的「转八识成四智」.

10 换言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用心心所,即舍弃八 识五十一心所,所用的就是真心、自性,即非凡夫, 而是真正的法身大士.此标准确实很高,故「生清净 心实相」,即前文说的「生实相」.由此可知,一般 通途所说的大乘法门的确高. 「信心清净」,才是真实大乘的标准.现在说的 大乘,是名字大乘,心行不如小乘,观行都做不到. 「观行」是真修,虽然没有证得,但真干,真的照学. 如《金刚经》上说的,离四相、离四见,离名字、离 言说、离境界,于生活中认真落实,就是观行即.如 果每天说与读,但不肯照做,是「名字位」,永远有 名无实,无丝毫用处,不如小乘人,甚至世间的善人. 我们要认真反省.一定要真正用功、觉悟回头.大乘 标准如此高,虽然做不到,一定要心向往之.其它法 门做不到,但念佛法门行,要死心塌地,老实念佛. 我曾到一个道场讲经,住众正在晒《大藏经》. 我见他们保存经典如此恭敬,劝他们晒好之后收到藏 经柜封存,并将寺院全部的经书封存,老实念阿弥陀 佛.直到某日念到心清净了,再打开经书阅读,届时 生智慧了,阅经即与往昔不同,能看得明白.

11 佛很慈悲,将修学的顺序说得很明白. 「四弘誓 愿」是修行的次序,第一要发菩提心,即真正觉悟之 心.「菩提心」是度众生的心,舍己为人,广度众生, 要先发心,否则无法落实.世间人之所以努力工作, 是金钱在推动;

而佛菩萨舍弃名闻利养,何以仍能精 进不懈、不疲不厌的工作?是菩提大愿在推动.我们 现在努力精进修学是为度众生,学佛从断烦恼修起. 学习的内容要单纯,一门深入,几时心真正清净了, 『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达到生实相时,就「法门 无量誓愿学」.烦恼没断,信心未达清净生实相,就 老实一门深入. 《华严经》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真正得到 信心清净.见思烦恼断了,破一品无明,老师请他外 出参学.五十三参成就后得智,无所不知.在本师会 下求学是断烦恼,「般若无知」,无知是根本智,善 财是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根本智,才能修后得智.根 本智是「烦恼无尽誓愿断」,后得智是「法门无量誓 愿学」,它有次第.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