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笔墨随风 2019-07-02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哈磊 (#'

($% ) , 男, 宁夏吴忠人,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哲学博士, 主要从事佛教思想史、 佛教文献研究.

格义作为中国佛教早期的一种讲经、 解经的方式, 通过将佛教概念与本土的儒家、 道家乃至玄学的 术语相比配、 对照的方式, 来消解听众对佛教观念的陌生感, 拉近印度文化与本土信众的心理距离, 以促 成对佛教重要概念的初步理解和接受, 对于佛教在中国本土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正面影响. 但随着人 们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日渐深入, 佛教与本土儒道等思想的固有差异日渐清晰地呈现出来, 格义这种解经 方法的缺陷也就日益触目. 经过道安法师等一批佛教高僧的批评和反对, 加上佛教经论大部分渐次译出, 鸠摩罗什等人新译诸经经义大明, 格义作为一种解经方法, 遂渐归于消歇. 格义重新受到关注, 当归因于陈寅恪及汤用彤二位先生. 陈先生在 《支愍度学说考》 )#* +$&

和 《逍遥游 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 )!* '

( 中, 汤先生在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和 《论 格义 ―― ―最早一种融合 印度佛教和中国思想的方法》 中, 都从中印文化交流的角度, 对格义进行了重新解读, 认为格义是 最早一种融合印度佛教和中国思想的方法 , 承认格义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 在此基 础上, 日本学者以梵、 巴、 藏与汉译佛经文本的比较研究为背景, 从用语、 习俗、 思维方式、 中国佛教与印 度佛教的差异等多个层面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由此得出中国两汉魏晋以来的佛教是格义的佛 教, 格义佛教是中国化佛教的本质特征等诸多结论, 并以此质疑中国佛教作为佛教在核心观念、 思想体 系等方面的如实性与纯净性. 加上国内佛学界关于佛教中国化相关论述氛围的助成, 格义佛教的观念在 国内渐有流行之趋势. 考虑到 格义佛教 这一概念本身的缺陷, 以及用 格义佛教 指称中国佛教会造成 甚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 格义 和 格义佛教 等相关概念实有加以深入探讨的必要.

一、 格义的兴起与消歇 关于格义的诸多讨论, 主要立足于下面这段文字―― ―这也是现存佛典中对 格义 加以明确阐释的 主要文献: (竺) 法雅, 河间人. 凝正有器度. 少善外学, 长通佛义. 衣冠士子, 咸附咨禀. 时依门徒并世典有 功, 未善佛理. 雅乃与康法朗等, 以经中事数, 拟配外书, 为生解之例, 谓之格义. 乃掣  昙相等, 亦辩 格义, 以训门徒. 雅风采洒落, 善于枢机. 外典佛经, 递互讲说. 与道安、 法汰, 每披释凑疑, 共尽经要. 后 立寺于高邑, 僧众百余, 训诱无懈. 雅弟子昙习, 祖述先师, 善于言论, 为伪赵太子石宣所敬云. [摘要]格义作为中国佛教早期的一种解经方式, 采用儒道概念来解释佛教, 对于佛教在中国本土的传播 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 但在流传中也出现了违背佛教根本思想的倾向. 随着佛教经论的翻译逐渐完备和佛教本 有的理解路径的通畅, 格义也就逐渐退出了历史. 近代以来, 日本学者在陈寅恪、 汤用彤先生对格义重新阐发的基 础上, 从用语、 习俗、 思维方式等角度来探讨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差异, 得出了中国两汉魏晋以来的佛教是格义 的佛教, 格义佛教是中国化佛教的本质特征等诸多结论. 但这些结论显然不能成立, 根据主要是: 早期汉译佛经虽 然使用了儒道术语, 但这些术语的使用受到了佛教思想体系和解经原则的严格制约;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