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笔墨随风 2019-07-02

汉魏两晋以来流行的毗昙学 和般若学奠定了中国佛教的思想基础, 并对中国佛教思想具有修正和净化的作用;

中国佛教对内、 对外采用不同的 话语系统, 日本等国学者偏据对外性的话语系统来观察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悖离史实的. [关键词]格义;

格义佛教;

毗昙学;

佛教概念系统;

双重话语系统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年+月第$( 卷第+期0*123 4,352+6378 (9:3.)6);

:8 -,<

=)>

3-. =>

32,>

2) 0123, '

+'

?).@$( A)B+ 论 格义佛教 概念之缺陷 (四川大学 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四川 成都 ) 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这段文字中, 没有异议的大概是以下几点: 第一, 竺法雅是最早将佛经与儒道经典的重要概念加以 对照的解经方法称为格义的人. 第二, 竺法雅在为弟子讲经时, 常常是兼讲儒道经典的. 第三, 竺法雅的 格义主要针对儒道等传统学问较好而佛教基础较弱的学生. 第四, 同时运用格义方法来训练门徒 (比丘、 优婆塞) 的还有毗浮、 昙相等人. 第五, 法汰以及后来反对格义的道安法师最初也是认同格义这种理解佛 经的方法的. 第六, 竺法雅的弟子如昙习等, 也用格义的方法来教授弟子. 在竺法雅及其弟子推行格义的方法不久, 格义方法的正当性即受到质疑. 质疑者即是曾与竺法雅一 同 披释凑疑, 共尽经要 的道安法师: (释僧) 先, 受戒已后, 励行精苦, 学通经论. 值石氏之乱, 隐于飞龙山. 游想岩壑, 得志禅慧. 道安 后复从之, 相会欣喜, 谓昔誓始从. 因共披文属思, 新悟尤多. 安曰: 先旧格义, 于理多违. 先曰: 且 当分析逍遥, 何容是非先达? 安曰: 弘赞理教, 宜令允惬. 法鼓竞鸣, 何先何后? #$% &

'

$ 僧先是热诚的佛弟子, 精通法义, 对于佛法也有非常深入的体验, 与道安法师在法义上有很多的交 流和切磋. 但对于道安反对格义的深意, 僧先似乎尚缺乏足够的敏感和理解, 认为与从分析佛经中所获 得的快乐、 自在 ( 分析逍遥 ) 相比, 格义在理解佛经上有欠妥当的问题, 并非意义重大的事情, 并且认 为批评竺法雅等前辈也是很不应该的.道安法师则认为竺法雅等前辈所用的格义方法―― ― 先旧格义, 于理多违 ―― ―以儒道思想为途径所理解的佛经之意, 与佛经的本义, 在很多地方是相矛盾的. 这是道安 法师质疑格义的关键所在. 格义作为佛教讲经方法被认可的主要依据, 是基于佛经与儒道经典中的相似性. 这种教学方法以 求同 为主要价值取向, 外典佛经递互讲说 的目的即在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共同之处. 尽管作为宗师的 竺法雅可能对佛教与儒道思想的差别有着清醒的认识, 但格义流行后, 佛教思想的独特性, 佛教超越于儒 道经典的独特价值, 则往往被后学、 听众有意、 无意地忽略了―― ―至少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从佛教的立场 来看, 这显然背离了格义是为了帮助理解佛法的初衷, 而有将佛法混同为世间学问的危险倾向, 因而会导 致中国佛教的变形和异化. 弘赞理教, 宜令允惬 , 追求讲法的内容与佛经的一致性 (允) 以及传法方式的 适当性 (惬) , 成为反对格义最重要的动机. 由于道安法师对佛教义理有深入钻研和精深理解, 在苻秦、 两晋 之际他又在中国佛教界享有崇高地位 , 因此, 在遭到道安法师等人的强力反对之后, 加上鸠摩罗什新译 诸经妙合梵本经义畅达, 依佛教思想的本有理路来理解佛经的道路从此通畅, 格义也就逐渐归于消歇了.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