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笔墨随风 | 2019-07-02 |
二、 格义佛教 概念所蕴含的对中国佛教的曲解与误读意味 格义之学经陈寅恪先生重新揭示之后, 汤用彤、 吕 任继愈、 冯友兰诸先生皆有所述及, 但都将格 义视为讲经之学问, 而没有称为 格义佛教 的. 日本学者则一方面以 格义佛教 这个概念来指称格义之 学, 如 田茂雄、 常盘大定等, 另一方面, 又将格义的含意扩充至译经、 注疏及佛教流派等层面, 并渐次形 陈寅恪先生在 《逍遥游向郭义及支遁义探源》 , 引道安 《道行经序》 要斯法也, 与进度齐轸, 逍遥俱游 之语, 认为道安 既取道行经 与逍遥游并论, 明是道安心目中有此格义也. 依僧先 '
且当分析逍遥, 何容是非先达'
之语, 则知先旧格义中实有以佛说解逍遥游者矣 . 细读道安序, 可知此句意为: 般若波罗蜜极为重要, 与精进波罗蜜并行, (当下及成就时) 可得从色、 心诸法及邪见、 烦恼中而得解脱、 自在. 此句与序中 八地无染, 谓之智也, 故曰远离 之语同义, 即从修行进程来讲, 到第八地时, 菩萨之心才得以从一切色、 心诸法的执著、 分别、 追求中得以远离, 不再被染污, 得到真正的般若之智. 第八地也译为不动地, 自此以上, 称为大乘无学道, 无往而不自由, 故称为逍 遥. 此即道安序 逍遥俱游 之本意, 与 《逍遥游》 本无任何关联. 因此, 由 分析逍遥 而引申出的 先旧格义中实有以佛说解逍遥游者 的 结论自然也无法成立. 细绎陈先生之失, 实由 《道行经序》 中无处不在的老庄之语, 往往误读亦势所难免. 只是细读全文, 序中实无只字论 及 《逍遥游》 , 亦与老庄之学没有任何关系. 从佛学眼光来看, 道安序也非常纯粹, 只关注 《道行经》 的主旨与读法, 且可以与罗什所译的 《大品》 相参, 甚少误读之处. 若说道安序与玄佛合流之论有所相应之处, 则仅在其完全以玄学语来讨论纯粹的佛教问题, 其表现形式虽 然给后来的读书人造成众多理解的困难, 却在当时为佛教吸引了广泛的知识精英, 这是研究魏晋佛学时所不得不深为留意之处. 僧先之 语, 本来就是表达当下心境的, 不宜作过深的阐释. 陈先生之文, 见 《金明馆丛稿二编》 ,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 年版, 第'
页. 另外, 陈寅恪先生还把六家七宗之说、 合本子注及慧远以庄子之义解释实相的 连类 也作为格义的表现形式. 实际上, 这种归类还 是存在诸多值得斟酌之处的. 六家七宗之说, 严格来说, 是中国佛教般若学派初步建立的标志, 尽管各家对般若的理解多少都有一些不 够准确的地方, 但其与作为训诱门徒、 普及佛教知识的格义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前者着眼于对 《般若经》 的精深研究, 以经典的深入阐 释为目的, 以合于经旨为最高追求. 后者则以普及佛教知识, 求得对佛教初步的理解和认同为主要目的. 合本子注, 也是以理解佛经为主 要旨趣, 参合诸译本以求同, 以 子注 方式显示异文, 以求得对梵本本义的契合为目的, 与儒道之学距离甚远, 自然与格义无多少瓜葛. 连类出于慧远法师教学的机智, 以化精通庄学者, 庐山远公之外, 他人的使用皆受到道安法师的禁止, 其影响也不应作过多的发挥. 《高僧传》 道安法师本传中有 其多闻博识如此, (苻) 坚妊磕谕庥幸山允Π, 故京兆为之语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