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笔墨随风 | 2019-07-02 |
学不师安, 义不中难'
之语. *(+ 第!期成了以此为基础来讨论、 判定魏晋佛教乃至中国佛教性质的风气: 按照一般的理解, 格义开始于东晋时代. 可是利用外典用语和观念表现佛教思想的尝试, 在东 晋以前的汉译经典, 已经实行起来了, 譬如古译涅作 无为 、 真如作 本无 , 都使用了老庄语言来 配对、 译梵语. ……从这点看来, 汉译经典业已实行了格义的方法, 并沾上了浓厚的老庄色彩. 从儒道思想与佛教思想相对照的形式和方法开始, 日本学者进一步追寻儒道思想在中国佛教中存在 的范围和程度, 而作为中国佛教立教根本的汉译佛经, 就往往成为了考察的重点. 如果仅从译语中的老 庄之语和儒家之语的使用来看, 不仅东晋之前的译经在广泛使用, 甚至整个汉译佛经的全过程都无不在 使用. 如果我们不对这种使用儒道之词汇、 吸纳儒道之思想、 适应儒道之态度与坚持佛教之根本精神相 区别的话, 我们很可能就会承认和接受日本学者的以下论点: 众所周知, 中国人在接受和理解印度佛教之际, 启动了中国固有的思想作为其媒介, 这种做法 叫做 格义 , 而依 格义 建立的佛教就叫做 格义佛教 . ($ %) 通过老庄理解的佛教, 是为格义佛教. ($ %( 儒家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 其影响通过经典、 词汇、 思想和价值取向、 生活方式及生 活态度, 深入地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是任何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承认的. 但是这并不能 成为中国佛教只能建立在儒家或老庄思想的基础上的依据;
也不能成为佛教必须被儒家的、 老庄的思想 所改造, 而不能、 不应该在依托印度佛教的梵巴文经典及中亚语佛教所承载的思想、 价值取向、 人生态度 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别于儒家、 道家的新的思想流派和宗教形式的依据. 退一步来讲, 即使中 国佛教看起来受到了儒道思想很深的影响, 我们也没有理由和依据说儒道思想通过格义全面改造、 彻底 瓦解了印度传来的佛教, 使中国佛教成为儒道思想的附庸. 因为这与中国的思想史、 生活史是严重悖离 的. 如果我们不能深入佛教思想内部来理解中国佛教, 可能我们关于格义佛教、 关于佛教的中国化、 中国 佛教的本质等等的论断, 都属于臆测和妄想, 比如下述文字, 通过夸大 格义 负面影响的方式, 来达到论 证中国佛教是 变型 佛教的结论, 几乎到了 蛮不讲理 的地步: 如上面所述的, 格义是 以经中事数, 拟配外书, 为生解之例 . 换言之, 即借用老庄等学说来敷 衍解释佛经道理. 这是格义一词的最基本的意义. 可是, 这系约狭义说的. 若约广义说, 则不但解释 佛经借用老庄等学说叫做格义, 就是翻译佛经时, 借用老庄等学说的名词术语, 也是属于格义. 不但 这样, 推而广之, 佛教人士著书立说: 消极的、 被动的, 以世学拟配佛义, 可称之为格义, 反之, 积极 的、 主动的, 以佛义融合世学, 自亦可以算是格义. 欲明了初期中国佛教的基本型态的格义佛教, 必 须从广义去理解, 才能正确的把捉到其真相. *$ 我们应先知道的是, 格义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文化相互交触以后所生的变型的佛教, 但它不 但影响了以后的中国佛教, 而且影响到中国文化, 直接的促使了佛教的中国化. 所以历史上的格义 佛教时代, 是一段很重要的时期, 说后世的中国佛教是格义佛教的延长, 亦非过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