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飞鸟 | 2019-07-02 |
2004 年以来连续
5 年增产,目前粮食
2 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
5000 亿公斤水平,实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 衡,满足了日益增加的消费需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深化改革奠 定了物质基础.取得这一巨大成就,一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 生产力;
二是得益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市场为导 向,取消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实行重点 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 构建市场与调控相结合的国家粮食宏 观调控体系;
三是得益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粮食新品种、 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农业抗灾能力不断增强,杂交水稻和杂交 玉米品种大面积应用,单产大幅度提高;
四是得益于中央财政对 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先后实施了商品粮基地县、大型商品粮基 地、 农业综合开发、 优粮工程、 种子工程、 植保工程等项目建设, 取消了农业税,建立了对种粮农民的 四项补贴 (种粮直补、 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制度,粮食生产能 力得到提高,种粮农民得到实惠.截至
2007 年,全国有效灌溉 面积 8.5 亿亩,比1978 年增长 25.7%;
化肥施用量(折纯)5108 万吨,比1978 年增长 4.8 倍;
农村用电量 5509.9 亿千瓦时,比1978 年增长
21 倍;
良种覆盖率达到 95%;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 平达到 42.5%,比1978 年增加 1.16 倍.
(二)粮食生产格局变化. 1.粮食生产重心北移.随着东南沿海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 进,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减少,北方地区
2 粮食生产占全国比重逐
2 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
16 个省(市、区) ;
南方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 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
15 个省(市、区) .
3 年上升.2007 年,北方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的 55%,产量占 全国的 52.5%, 分别比
1980 年增加
5 个百分点和 11.9 个百分点;
稻谷产量占全国比重达到 17.7%, 比1980 年增加近
11 个百分点, 其中,黑龙江省稻谷产量占全国 7.6%,比1980 年提高近
7 个百 分点.粮食流通格局由 南粮北调 变为 北粮南运 . 2.粮食产能向主产区和产粮大县集中.2007 年,13 个粮食 主产省(区)
3 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为 75%,比1980 年增加
6 个 百分点. 位居全国前
100 名的产粮大县粮食产量之和占全国粮食 总产量的 21%.根据粮食跨省流通数据,2007 年13 个粮食主产 省(区)外销原粮占全国外销原粮总量的 88%,比2005 年增长 近8%.黑龙江、吉林、河南、江苏、安徽、江西、内蒙古、河北、山东等
9 个主产省区净调出原粮占全国净调出原粮总量的 96%,其中黑龙江省净调出原粮位居首位. 3.粮食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储运设施明显改善.随着劳动 力价格上升,资本替代劳力趋势明显,化肥、农膜、除草剂使用 量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07 年耕种收综合机械化 水平达到 42.5%,比1998 年提高
5 个百分点,其中小麦基本实 现全程机械化,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粮食仓储运输能 力逐步增强,全国粮食有效仓容和日烘干能力得到提高,六大粮 食物流通道贯穿南北,为实现大范围粮食调运提供了保障. 4.粮食品种结构不断优化.稻谷、小麦、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