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 2019-07-03 |
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吕不韦力图综合百 家九流、广论天地万物.其门下食客三千人,出自各家各派,《吕氏春秋》 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由许多人共同执笔完成的,书中表现出的思想十分 复杂,各家各派的学说各抒己见,相互矛盾的地方不少,文字风格也不尽相 同,只是在编写的形式方面,保持了一个整齐划一的体例. 刘汝霖先生曾对《吕氏春秋》
160 篇进行详细分析,认为其中阐扬儒 家学说的有
26 篇,道家学说的
17 篇,墨家学说
10 篇,法家
43 篇,名家五 篇,阴阳家
2 篇,纵横家
10 篇,农家
4 篇,小说家
4 篇,兵家
16 篇(《〈吕 氏春秋〉之分析》),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 应当指出,杂家之杂,其本并非 杂糅 之意,而是兼采各家之长,汇 聚成一家之言.《吕氏春秋》尽管内容十分庞杂,却并不是漫无目的地杂抄 各家,作者在《序意》中指出: 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 寿夭吉凶也,……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 可见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以及 诸家之说的采摭上是服从于总结历史经验、辩明是非这一原则的,其目的在 于为统治者提供政治经验.高诱认为: 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 为纲纪,以忠义为品式,以公方为检格,与孟轲、孙卿、淮南、扬雄相表里 也. 郭沫若先生则进一步指出,《吕氏春秋》 对于各家虽然兼收并蓄, 但却有一定的标准.主要是对于儒家道家采取尽量摄取的态度,对墨家法家 则出于批判 (《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载《十批判书》). 天道观问题是先秦诸子在哲学领域中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天是有意识 的主宰还是自然的客观存在,各家各派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对此,《吕氏 春秋》在一些篇章中也作了回答,作者认为天是由 精气 形成的,精气轻 扬者上升为天,重浊者下降为地,鸟兽、珠玉、树木等都是 精气之集 所 表现出的属性(《尽数》);
对于宇宙的本源,作者认为 万物所出,造于 太一,化于阴阳 (《大乐》),由精气所形成的万物在不停地运动, 与 物变化,而无所终穷 (《下贤》).不难看出,《吕氏春秋》的天道观具 有浓厚的道家色彩. 在认识论方面,《吕氏春秋》主要接受了儒家的主张,认为人的认识和 知识不是先天就有的,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不知则问, 不能则学 ( 《谨听》), 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必先审征表,无征表而欲先知,尧舜与 众人同等 (《观表》). 《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中,儒家色彩则更为强烈.根据王范之先生的 归纳,该书中所体现出的政治纲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吕氏春秋 研究》第17 页,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3 年10 月版): 第
一、在智识上要 公 (《序意》篇),因而要兼收并蓄,集合百家 之言. 第
二、君主要 公 、 平 无私(《贵公》篇),要 顺民心 (《顺 民篇》),要 无智、无能、无为 (《分职》篇), 处平静、任德化、 以听其要 (《勿躬》篇),不要 自骄、专独 (《骄恣》篇),要任用 贤人(见于多篇),不要把王位当做私产传给子孙万代(《贵公》篇、《长利》篇、《恃君篇》). 第
三、施政要以 德 、 义 为原则(《上德》篇,《用民》篇), 要按照时令行事(十二纪《月令》),与农业生产相适应.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