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2019-07-03

四、要贯彻商鞅以来的重农政策. 以上四个方面,从整个《吕氏春秋》的材料中,没有见到相反的材料, 看来令人奇怪,因为各家学说在《吕氏春秋》中都保存有相反的说法,只有 各家在讲到政治的时候,却没有多大出入,这并非出于偶然,恰恰反应了吕 不韦的用心所在. 《吕氏春秋》中的政治思想取自先秦各家,又不同于各家, 而是将各家思想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政治主张,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 民方案. 在《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中,贯穿着虚君实臣思想,根据 法天地 的原则,提出君臣各行其道,各司其职, 至治之务,在于正名,名分正则 人主不忧劳矣 (《审分》). 主执圜,臣处方,方圜不易,其国乃昌 (《圜道》). 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 (《任数》).如果君主 去做本该由臣下所做的事,就会压抑臣下的聪明才智,势必多所不及.君主 必须广求贤才, 劳于论人,而佚于官事 (《当染》),只有对贤士以诚 相见,君主才能真正做到无为而治.作者继承了儒家学派 民为贵,社稷次 之,君为轻 的政治主张,明确提出 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 (《务本》), 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 (《爱类》).在此 基础上,作者提出以 德治 、 仁政 为主, 刑赏 为辅的主张,认为 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乐为其君死矣 (《爱士》),君 主如果 行德好义 ,则 不赏而民劝,不罚而邪止 (《上德》).作者 认为,刑赏不能专用, 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 ( 《长利》). 上述主张,是兼容儒法两家政治思想的结果. 《吕氏春秋》贯穿了浓厚的阴阳五行思想.十二纪是按照阴阳五行说阐 释天子在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应知应作之事,是作者政治思想的体现,构成了 全书的核心和贯穿始终的纲领.十二纪中每一纪的首篇,都记述当月太阳星 辰的位置、神帝祭祀之名、鸟兽虫鱼的名称活动及与本月相应的音、律、数, 还记载了当月天子的车舆服饰,当行或当戒之事以及其他政事、农业生产事 宜等.这些明显袭用了战国邹衍的 五德终始论 的思想,以五行之数递相 推衍,并力图把人事与天地自然的变化对应起来. 《吕氏春秋》的作者不完全反对战争,对于 攻无道而伐不义 的战争, 完全持肯定态度.作者对墨家的 非攻 观点持否定态度,认为,战争双方 的攻击与救守无关紧要,关键是看战争的性质, 兵苟义,攻伐可,守救亦 可;

兵不义,攻伐不可,守救不可. (《禁守》)作者还认为,决定战争 胜负的原因,除了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性外,还要取决于战争中人的智慧和 勇敢.《吕氏春秋》加深了人们对战争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古代军 事思想. 全书内容以儒、道为主,兼收法、墨、阴阳、兵、农等诸家学说,史称 杂家 ,作者认为战国各家学说 虽齐万,愚智工巧,尽力竭能,如出乎 一穴 ,对各家思想既兼容并包,又有一定的权衡取舍,大体折衷儒、道的 宇宙观和人生观,以儒家为主要政治思想,对墨家的非乐尊鬼、法家的严刑 峻法、名家的苟察诡辩,则多有批判.《吕氏春秋》集先秦诸子思想之大成, 为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政治纲领. 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先秦诸子的著作有许多早已散失,许 多小的流派往往知其人知其书,而不知其学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有焚 书坑儒之举,先秦的历史资料毁于秦火者甚多,只有少量著作侥幸流传下来. 《吕氏春秋》是以秦相吕不韦的名义编纂的,在 非秦纪皆烧之 的诏令下, 它可能被当做 秦纪看待而得以保存下来,因而其中的历史资料十分宝贵. 《吕氏春秋》引证诸子的只言片语,往往成为研究先秦思想史的无价之宝.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