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贾雷坪皮 | 2019-07-04 |
3 月21 日 经典作家之未名社篇 专题中, 载有 葛涛先生的 《未名社成员七封集外书信考释》 一文, 文中引述 的七封书信中, 有三封是父亲曹靖华的书信.其中一封致许 广平先生的信: 景兄: 潘德枫先生为中苏文协老同事, 忠实可靠, 奋力前进. 拟将豫才先生事迹, 写为短篇故事.在苏联有左琴科等所写 之列宁故事, 颇为读者所称道.在中国可为创举.现潘先生 奋勇尝试, 已成数篇, 特为介绍, 望兄费神赐教. 再叙, 祝安! 弟丹九, 十八 信中提到的潘德枫 (1908~1988) , 湖南洞口县人,
1926 年入黄埔军校,
1927 年广州起义前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
12 月起义失败被捕, 在狱中学习过日语、 世界语.1936 年前后 在武汉同世界语学者汤逊安、 叶纲宇等组织武汉书报流通 社, 开展与推动世界语与抗日活动.抗战时期与父亲同在重 庆中苏文化协会工作, 胜利后, 又先后随同协会复员南京, 故 父亲称其是 老同事 .信中并附有潘致许先生信: 景宋先生: 我今天很荣幸地第一次给您写信. 这次承曹先生鼓励, 使我有勇气来试写鲁迅先生故事. 我曾对曹先生说: 假如我试写的万一有发表的可能, 则我有 一诚恳的要求: 就是在未发表之前, 务恳您和曹先生审阅以 后方付排.想先生一定允许我这由衷的恳求吧.肃此敬颂 撰安! 晚 潘德枫 谨上 九, 十九 据葛先生的 《考释》 , 从此信信封落款: 南京汉中路牌楼 巷51 号曹寄 可看出, 这是曹靖华
1946 年5月随中苏文化协 会自重庆迁南京之后写的, 但因邮戳模糊, 无法辨认.考虑 到曹
1948 年 7月即因接到警报而只身离开南京北上任教, 因 而可断定此信是
1946 年或
1947 年写的.他倾向于前者, 即1946年 9月 18日所写.理由是: 曹本人即信中所提苏联作家 左琴科撰写的 《列宁的故事》 一书的中译者.他说: 曹 从
1942 年1月20 月开始翻译左琴科 《列宁的故事》 之一的 《逃亡》 , 后来他又把所翻译的列宁的故事和一些苏联的民间故 事一起编成 《列宁的故事》 (苏联民间故事选集) , 由新华书店 晋察冀分店在
1946 年出版 .据此猜测: 潘 或许就是受到 曹靖华译的 《列宁的故事》 的启发, 加上1946年是鲁迅先生逝 世10 周年, 上海等地都在筹备纪念活动, 由此萌发了撰写 《鲁迅的故事》 一书的设想 . 对父亲写此信的时间, 我们也认为应是
1946 年9月18 日, 但依据并不完全同于 考释 . 自打抗战胜利, 蒋介石便把与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时共同 签署的 双十协定 撇在一边, 一面在美国帮助下往各解放区 周边调运兵员、 装备, 着手发动 三到六个月内铲除共党 的 全面内战;
一面筹划召开伪 国民大会 , 实行独裁统治.
1946 年5月父亲自重庆到南京后, 协会的 复员 工作毫无着 落.由于物价飞涨, 一家人仅靠从各出版社预支的一点稿 酬, 连最低的生活也难维持.会长孙科只忙于竞选副总统, 对协会根本不过问.父亲与先期抵达进行筹备工作的侯外 庐、 先锡嘉找副会长、 国民党立委邵力子商议, 邵同样以 顾不上 推脱, 弄得他们一筹莫展.正如父亲致友人信中 说: ……已会孙、 邵各三次, 气候不佳, 心情各异, 协会毫无 人管, 势恐瓦解.弟虽踏破铁鞋, 恐无能为力也. 他甚至说: 拟向孙、 邵及常务理事会辞职. 后来, 周恩来让齐燕铭转告 他: 国民党 CC 头子陈立夫正想把协会从孙科手中弄去.并 指示他: 孙科与邵力子仍要争取与团结, 要利用他们的影响, 保住协会这个阵地, 不能让它落入陈立夫手中.父亲这才清 楚, 围绕协会存废, 国民党内部高层还有这样一场争斗!后来, 在周恩来具体领导与运作下, 由白崇禧的高级幕僚刘仲 容担任协会秘书长, 意在加强孙科地位, 抵制陈立夫势力. 通过人员分流、 缩编, 缩小了协会规模与开支, 总算将党在国 统区领导下的这个有作为与影响的文化机构保存了下来. 在各方努力下, 协会 复员 工作渐入正规, 并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