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没心没肺DR | 2019-07-04 |
20 毫升的液体, 随后 由专人送往中科院成都分院微生物研 究所进行鉴定.
2010 年3月3日, 检测结果出来, 据该研究所工作人员称, 从检测的痕 迹完全可以认定有乙醇的成分, 但是 检测中心负责对检测结果校验的张 家琪先生, 因为色谱仪波图与乙醇不 完全一致, 坚持只能给出 不确定 三 个字. 而微生物研究所的领军人物庄 名扬先生认为, 由于送检的液体保存 时间在两千年以上, 当时的工艺技术 以及保存环境不一样, 特别是放置了 这样大的时间空间, 乙醇绝对会出现 沉淀, 所以色谱仪离子检测就出现了 时间不一样的问题, 也就是离子撞击 分离时间乙醇为 1:70, 送检液体为 2:20 的差异. 从乙醇的主要成分来 讲, 主要是碳、 氢、 氧, 三者的比例为 碳
24、 氢
6、 氧16, 送检液体具有这 些元素和成分, 所以这完全是古老原 始酒的特征. 两次检测完成, 战国美酒 正名 在已知的国内考古发现和资料中, 有两件文物与这件出土于教坊村的青铜 扁壶很相似, 它们一件是故宫博物院的藏 品, 一件是河南省上村岭战国墓地出土的 器物, 但它们都缺少器盖. 上村岭出土的 扁壶断定是战国秦的器物, 故宫的扁壶有 魏公的铭文, 是战国时期的遗物. 这件保 存完整的青铜扁壶, 价值可想而知.
2010 年3月10 日, 杨忙忙等人的 除锈保护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壶 盖上的纹饰可窥全貌, 壶体颈部纹饰基 本清晰. 研究人员发现, 壶内的锈痕有 清晰的水平线, 推测埋藏时为满壶液体 (酒) 是可信的. 从看到的壶内水平线痕迹可知, 壶 内原盛有近一壶的液体, 随着时间的延 续, 壶盖逐渐被锈蚀, 在液体即将挥发完 以前, 铜锈封闭了壶盖, 才有少量液体得 以保存. 同年
3 月底, 青铜扁壶内液体被 送至北京的中国食品研究院再做检测.
2010 年10 月8日, 北京中国食品 发酵工业研究院的检测完成, 并出具了 报告书, 结论有两点: 一是眉县战国扁 壶液体样品中乙醇含量为 1.85mgML;
二是正丙醇、 异丁醇和异戊醇合量为 0.001mgML, 正丙醇和异戊醇含量小于 0.001mgML (小于仪器方法检测限即 视为未检出) . 检测表明, 教坊村出土青铜扁壶内 保存的液体含乙醇成分, 是目前检测出 含乙醇液体实物的最早实体, 扁壶内的 液体应该就是 战国美酒 . 这样看来, 眉县地区酒文化源远 流长, 是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通过青铜扁壶的出土, 人们不仅得 到了精美文物, 也得到了一种新的文物 载体, 也就是液体文物, 这对研究我国 酒文化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图片由眉县博物馆提供) 在灿若繁星的青铜器中, 酒器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类. 古文字学家、 金文专家容庚将 青铜器按食器、 酒器、 水器、 乐 器分为
50 类, 其中酒器
24 类, 占总类近一半. 青铜酒器按用 途又分为贮酒器 (壶、 ) 、 盛酒器(尊、 卣、 彝、 觥、 B)、温酒器 () 、 饮酒器 (爵、 角、 觚、 觯、 杯) 、 挹酒器 (、 勺) 等, 根 据不同用途, 各种酒器的形状 与大小各不相同. 宝鸡几乎出土过所有种 类的青铜酒器. 出土于扶风庄 白一号窖藏的两件三年病 兴壶, 一件通高 65.4 厘米, 腹围
129 厘米, 重26 千克;
一件通高64.7 厘米, 腹围129.5 厘米, 重27.1 千克, 其体量为同类中 翘楚, 也被青铜器专家誉为 壶 中之冠 . 同样出土于庄白一号 窖藏的折方彝, 通高40.7 厘米, 口纵 19.2 厘米、 口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