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麒麟兔爷 | 2019-07-05 |
3 理论与争鸣 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重拾长篇小说的尊严重拾长篇小说的尊严周思明周思明 城中村文学 城中村文学 的出现 的出现 及批评的缺场 及批评的缺场 师力斌 师力斌 责任编辑: 周玉宁
电话: (010)
65914510 电子信箱: wyblilun@sina.
cn 乡土文学衰败之后, 城中村文学 兴起了. 城中村文 学 是一个重要的新现象, 对此, 批评理论界似乎还缺少准 备, 仍停留在陈旧的乡土文学/城市文学二元结构思维之 中.在社会学研究中, 城乡结合部 、 城中村 概念已经 存在了许多年, 这个概念很有用, 文学应当把它拿过来, 以 观照文学创作的新现象. 乡土文学的衰败是近
10 年来文学批评界的共识.
2005 年贾平凹的长篇小说 《秦腔》 发表以后, 陈晓明、 张颐 武等批评家异口同声地发出了乡土文学衰败的惊叹.在2012 年发表的长文 《乡村文明的崩溃与
50 后 的终结》 中, 孟繁华详尽阐述了乡土文学的历史命运, 他指出, 作 家关注的对象或焦点, 正在从乡村逐渐向都市转移.…… 这一变化, 使百年来作为主流文学的乡村书写遭遇了不曾 经历的挑战.或者说, 百年来中国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 乡土文学方面.即便到了 21世纪, 乡土文学在文学整体结 构中仍然处于主流地位.2011 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获 奖作品基本是乡土小说, 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 深入观 察文学的发展趋向, 我们发现有一个巨大的文学潜流隆隆 作响, 已经浮出地表, 这个潜流就是与都市相关的文学. 孟繁华承认一种有着百年传统的、 一直以来占优势地 位的文学类型的衰落, 指出了文学创作潮流的历史性变 迁, 但同时, 这种饱含了惋惜的指认中, 不免流露出一种有 代表性的批评视野的固化, 那就是乡土文学与城市文学的 二元模式.好像文学跟它的发生空间是一块铁板, 乡土文 明衰败了, 乡土文学就衰败了;
城市扩大了, 城市文学就要 跟着兴旺了.事实上, 这个时间久远的城乡理论框架, 已 经很难套用在当下文学创作的快车上. 城中村文学 是一个更有解释力的概念, 它能够有效 地描述近
10 年来中国文学发生的巨大历史变迁.城中村 是当今中国大城市非常巨大的存在.对于北京来说, 宋庄、 皮村, 这两个有典型性的城中村能指, 已经脱离了原有 的所指.人们都明白, 中关村 不是村, 而是高科技、 硅谷 的代名词.皮村不再是偏远农村, 而是著名的进城农民打 工者聚居地.宋庄更非落脚山腰的僻静山庄, 而是艺术家 聚居区、 艺术创新原发地、 艺术新潮的风向标之类的代名 词.城中村的兴起, 跟它较为低廉的生活成本、 较多的就 业机会、 相对自由的人员流动机制关系密切.这一新空间 可谓乡村与城市拉锯的前沿阵地, 既可能是进攻的壕沟, 也可以是退守的堡垒. 近几年国内文学期刊发表的小说中, 城中村的呈现非 常频繁.方方小说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 主人公涂自强在 武昌石牌岭的租房就是个典型. 这里是城中村.街道狭 窄, 房屋杂乱.村民们将自己的房屋略加改造, 便成租 屋.因为简陋, 所以便宜.又因此地距大学和电脑城近, 便成毕业生的云集之地.他们像鸟一样, 每日早出晚归, 夜间栖息在此.涂自强与邻校三个学生合租了一间屋. 一个月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