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bingyan8 | 2019-07-05 |
300 毫克吗啡片剂,导管里只需要给
1 毫克吗 啡针剂就能达到同等镇痛效果,避免了便秘等副作用.还可 以通过脉冲射频减少疼痛信号的传递,或是热凝射频,阻断 疼痛信号传输等等. 不怕病死、就怕痛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只要运用规范 手段,95%的慢性疼痛都能得到满意治疗. 韩济生对记者说. 但前提是,得找到专业的疼痛医生. 代码
27 语言在疼痛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强烈疼痛之中,公众相对熟知的是分娩痛,但并没有研 究证据支持分娩疼痛是最强程度的疼痛. 有文献调查发现, 分娩痛弱于胆绞痛. 从疼痛发作的频率和总持续时间来考 虑,三叉神经痛也远比分娩痛要痛苦. 从疼痛分级来看,分娩痛可达到
8 级,而三叉神经痛、带 状疱疹后神经痛、晚期癌痛可以达到
10 级. 范颖晖的疼痛门诊曾经因为有凄厉的叫喊而引来保安, 误以为发生了什么冲突. 求诊者们用各类描述表达他们各种部位的痛: 有人在 撕我的肉 , 像火在烧 , 满床打滚,想要撞墙 …… 有人每小时都要忍受
2 到3次暴击一样的疼痛,疼得嘴 唇发紫、浑身颤抖;
有人到了诊室疼得不能坐、不能站,在家 每躺
1 分钟就要变换姿势,整夜无法入睡…… 在2007 年疼痛科建科以前, 这类慢性疼痛患者很难找 到一个合适的出口.他们被与急性疼痛患者一起分散到临床 的各个学科就诊,包括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骨科、肿瘤科、康 复科、风湿免疫科等,这些学科只是从不同角度对他们进行 常规诊疗,对顽固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有时反 而延误病情.而大约有 30%的慢性疼痛患者查不出明确的病 因,治疗就更为困难. 这与当时国外疼痛医学发展状况的差距巨大,韩济生萌 发了推动中国疼痛医学的想法.
1952 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的韩济生服从安排,放弃了当 临床医师的机会,转向基础研究.他研究的是针刺镇痛,在参 加多次国际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他接触到西方疼痛医学的理 论和技术.1989 年,他发起成立 中国疼痛学会 ,后改名为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1995 年,他创办了期刊《中国疼 痛医学杂志》.
1995 年,在法国一家研究所的帮助下,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法疼痛治疗中心成立.韩济生做了不少组织工作.这个治 疗中心,后来为早期的中国疼痛医学界输送了不少人才. 那是韩济生与临床贴合最紧密的时光. 在与疼痛医师的互动中,韩济生听到不少苦水,比如治 疗技术没有编码,就无法收费;
医生们分散于别的科室,只能 对疼痛零敲碎打、单纯被动应付式疼痛治疗…… 于是,在医院中创建疼痛科的想法在韩济生心里萌芽. 但要在诊疗科目里塞入一个新的名称太不容易.建立了 泌尿外科的吴阶平院士深有感触,便给他出主意,请医学界 相关学科的院士朋友们一起呼吁效果可能更好. 韩济生给
17 位院士发传真, 没想到传真机很快就把院士们的支持信 呼啦啦地传回了.
2006 年, 韩济生汇总了包括他在内的
18 名院士的意见 送到了原卫生部.卫生部经过反复调查和审议,2007 年下发 的227 号文件明确,《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一级诊 疗科目 疼痛科 ,代码
27 .根据文件精神,国内二级以上医 院可设立疼痛科,开展以慢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为主的诊疗 服务. 至此,中国疼痛医学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令国际同行 钦羡的一大步.2007 年9月,国际疼痛学会主席简森发来贺 信,认为中国创新推进疼痛医学的发展,这一方面已经走在 世界疼痛医学的前列,成为其他国家的榜样. 最大误区 但认知的普及并非一日之功. 老赵是被很多科室 拒绝 过的病人.他是一位前列腺癌 术后患者.外科医生认为,手术已经解决病灶,且无转移,因此 不归我这里 .但老赵在其他临床科室也转了一大圈,CT、 核磁都做过,仍旧查不出明确病因.最终,他被家人认定为心 理出了毛病. 可我真的疼啊! 老赵说,竟没有一位医生向他推荐过 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