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迷音桑 | 2019-07-06 |
2007 年春天休宁县 政府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签约了一 份充满暖意的合作协议, 我们是具体的 寻访者和工作者……我们在中国第一 历史档案馆一网一网地撒向浩瀚的历 史之海, 捕获休宁状元的荣光, 寻觅徽 州人文的真迹……这些乡下来的休宁读 书人, 他们走了一条发奋苦读, 历练成 才, 精忠报国的大道, 他们的一生都是为 国家殚精竭虑, 孜孜不倦……休宁以一 县之域盛产十九位状元, 也就有了中国 第一状元县这样不同凡响的称号. 山城休宁第一次披上了 中国第一 状元县 的锦装, 在不断钩沉的史料中 愈发立体, 那些曾从休宁乡间走向紫禁 城的读书人逐个浮出水面, 毕沅、 黄轩、 戴兰芬、 黄思永、 汪由敦、 汪廷珍, 一个 一个被陆续认领归家.从默默无闻的 皖南小城到名声济济的状元故里, 仿佛 是永强们一行合力推开历史的朱漆大 门, 拨开岁月的云烟, 精神引领, 有料有 据, 一路壮阔无边, 可谓势如破竹, 光芒 万丈. 与寻访历史的严谨庄重相比, 永强 书写身边的师友却总又缱绻和轻柔, 正 所谓, 豪放是外在的风骨, 忧伤才是内 敛的精魂. 他写吴象, ……他缓缓抬起手臂, 手掌相合, 拱手向每一个人作揖, 眼神 直直地望着对方, 好似我们是他年少时 的好友, 诸多的不舍和牵挂, 诸多的嘱 托和依赖, 就在那无言的拱手之间. 他写许定安, 我们开始朗诵这首 《休宁颂》 , 光影流动, 时空恍惚, 随着深 情的诗句, 休宁的历史画卷徐徐打开 ……在这个千人剧场里, 他借了我们的 声音, 等于在向生他养他的家乡说着最 后无限爱惜的话. 他写金家骐, ……老人这时全身 也紧起来, 陡峭的石壁已容不得他的腿 迈动……老人把身体交给我们, 但他的 头始终仰着, 他的目光越过石壁, 已先 于我们到达龙井潭. 这些亦师亦友的人们, 既如竹简般 泛着清幽古朴的光泽, 亦如一炉钢水那 样热烈而刚毅.无论他们离去有多长 久, 无论告别有多绵长, 精魂都已驻扎在 永强的心头.永强说话行事一向谨言慎 行, 凡事适可而止, 从不会多半步跨越底 线.而他底线的建立, 可能就来自于这 些坚定、 高洁、 乐观、 清澈的师友吧. 乡愁, 愁的是再也回不去故乡, 和 再也见不到故人, 但地域空间和时间维 度的障碍从来阻隔不了最深切的回忆, 所以最悲凉的不是乡关何处, 而是物是 人非. 姚老师, 五城青漪人, 在永强笔下 出现过两次, 一次是老师带四年级的他 平生第一次登齐云山, 一次是几十年后 自己跟着调研组寻访姚家祠堂偶遇老 去了的老师. 姚老师是我这辈子遇到最会讲故 事的人, 他的叙述有一种特殊的魔力 ……这些故事足以让我挣脱这无边的 黑夜, 看到霞光万丈的天堂. 天开神秀四个大字, 一撇一捺, 就 那么气定神闲地高居在丹霞之上.它 的周围布满各式崖刻, 阵势庞大, 绚美 之极.姚老师 '
哎呀'
一声, 久久立着发 呆…… 不消多言, 只一声惊叹, 一个精 神丰隆的姚老师立刻跃然纸上, 对自 然, 对文化的那声喟叹, 正是灵魂在苍 穹之下相互碰撞的欢呼. ――然而, 三十年后师生再见, 却是 屋里堆着晾晒的稻草和农具, 走进 房间, 一台小电视兀自开着, 木板床上, 蜷缩着一个瘦弱的人, '
姚老师'
, 应声 下床的老师看着我, 脸上是让人心酸的 茫然, 他真切地不认得我了…… 读到 此处, 旋即想起鲁迅笔下的闰土, 都说 相逢是首歌, 只是这样的相逢该是什么 样的旋律呢? 因缘际会, 我见过姚老师一次, 我 见到的姚老师正是永强三十年后遇到 的那个姚老师,瘦弱,枯槁,拘谨,又……木讷, 他刚从市人民医院出来, 执 拗地赶到女儿单位借两百元要去打牌 ――那个会讲故事的姚老师眼中的星 辰是何时黯淡的, 那个醉心于大自然的 姚老师心灵深处的光华是如何消失的?我们不得而知. 《书香一脉状元城》 第三辑是 书香 弥漫古村落 , 从文化、 村貌、 民俗、 历史 各角度介绍了休宁县最有代表的几个 古村落, 引经据典, 记录详尽.永强一 直没有离开休宁, 从炼钢工人、 播音员、 记者、 馆长, 直到现在任职的文化部门, 他扎根于休宁的山水草木, 生长得极其 葳蕤茂盛, 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在 休宁的舞台上, 他是俊朗的小生, 字正腔 圆妙语如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