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ubingb | 2019-07-06 |
6 .对罗逖来说,这类非系统的教化哲学家便是杜威、海德格、 晚期维根斯坦与高达美 (Gadamer),他们具有一种治疗式 (therapeutic) 的哲学 构想,并与笛卡儿、康德以来的系统建构而且具「镜式」反映性格的再现思维 (thinking of representation) 是相对峙的.就儒者来说,这个区分颇具对比价值, 但亦有进一步考量的余地.对於如何理解、修养、实践而唤发本性以达至圣贤, 儒者在为学教法上皆深具启迪、警醒的性格(宋代以后的大量《语录》尤其可以 说明这一点).然而对於人的存有来说,他们的部分论述尽管可以具有知识相与 系统相,但不纯然是本质与再现的:相对於映现「外在自然」的镜式知识,儒者 表述「内在与超越之本体」的义理命题及其体系固然也常带有再现的味道,但重 点在於成为圣贤的生命实践.简言之,其道德论述系统的营造目的并不在於再 现、反映存有,而是存有生命的充扩发明与伦理法则的笃实力行.
4 同前注,页398.
5 牟宗三:《从陆象山到刘蕺山》(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4 年),页3.
6 Richard Rorty, 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特别见〈导论〉与
第八章.关於罗逖的论述,中文部分也可参考拙作:〈高达美诠 释学中的历史性教化〉,《揭谛》第11 期(2006 年6月),页61-92;
陈荣华:〈论罗 逖与高达美的教化哲学〉,《揭谛》第24 期(2013 年1月),页141-168. 中国文哲研究集刊 第四十五期 -96- 进一步言,儒学之一切教程固然皆带有启发指点的特质,但还是有差别的. 就儒学义理的表述结构与反映主体的命题语言来看,孟子甚至朱子之学问皆较偏 向系统哲学,继承孟子义理的象山心学反而在孔子的教法型态上更近於启发与治 疗式的论述(尽管孟子与朱子亦不乏这方面的语言).特别的是,这种启发与治 疗乃是以一种警戒甚至棒喝的强烈方式表现出来. 孟子的学问论述是心学系统(四端),并由心善彰显性善.象山继承此论述 立场,只是他对「性」的发挥不多,其启迪门人后学的内容多半集中在「心」, 其核心命题「本心即理」便很能说明这一点.「本心」既是主体概念,也是实践 概念,本体(主体)与工夫是相即不离的(所谓「即本体即工夫」).从「体」 与「行」相即的观点来看,孟子的尚志、义利之辨、求放心等实践面向,必然 也环绕著「心体」内容.对於象山的孟子学纲要,牟先生曾以六点归纳之:辨志、先立其大、明本心、心即理、简易、存养.其中的辨志出自孔孟的「义利之 辨」与孟子的「士尚志」,先立其大则本於孟子的「大体小体」之辨,本心源於 恻隐、羞恶、辞让与是非的「四端之心」,心即理与「仁义内在」、「心之所同 然」、「理义悦心」有关;
简易虽出自〈易传〉,实则是孟子「道在迩而求诸 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的精神;
而存养 亦是孟子之言「操则存,舍则亡」、「存其心,养其性」
7 .以上种种内容若予 以综合,六点所言无非即是「主体」及奠基於主体的「工夫实践」
8 .此主体及 其实践的内容确实是基於《孟子》思路的「简易」.此即是下文朱子批评的「太简」,也颇符合前文所说专管一路、只有一路的学风.儒学既是学问,也是实 践,从工夫实践的观点来说,「简易」的进路特别容易启迪后学而开发其实践的 用心与力道.(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儒门的工夫实践并不只涉及内在性本体,它 另有宇宙论、生机论式的超越性体证可言,张横渠、程明道以及李延平都有这类 体证.)相对於朱子对外在经典与权威的注重,象山之内在本心的简易教法比较 能够凸显精神的奋进而表现出一种生命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