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雨林姑娘 2019-07-06
李艳秋 ・ 走出校门九年 母校烙印难抹去 2010年毕业于杭州外国语学校 现供职于国际金融报 在敲下键盘的时候, 我才真正发现,2010 年毕业的我 们离开小和山高教园区留和路

299 号―― ―那个见证了我 们成长和拼搏的 杭外 (杭州外国语学校)老校区竟然已 经有九年半的时间了.

但那一幕幕画面,比如周末在图书 馆刷卡上网,在化学实验室烧焦前排同学的头发,中午在 走廊上给英语老师背课文,还有在通识课上锯木头,又分 明就在眼前. 从前大家说起杭外,特别是浙江省内的同学,很多人 的第一反应是 保送资格特别多 , 素质教育 或者是 特 别难进 ,又或者是 英语成绩特别好 等等.但事实上,在 这些标签的背后是杭外 散养式 的自由氛围让我们更加 茁壮成长. 杭外的初中生活给了我很多快乐的回忆,因为除了课 堂时间及少量的作业之外,其他时间我们都可以自由安排. 当时,杭外是初中直升高中,淘汰少量尾部同学的模式,减 少了我们的中考压力,于是大家开始了发散式地成长. 春天,在杭外的樱花树下,我们几个女同学会凑在一 起聊八卦;

炎炎夏日,我们在宿舍里吹着空调吃冰棍;

秋高 气爽时最适合去球场看年级足球比赛;

冬天小和山的大雪 湿透了我们好几双鞋,在宿舍里边用吹风机吹鞋,看着窗 外 雪山万叠看不厌 的景致. 男同学又在干什么呢?我向几个男同学打听了他们的 中学生活.嘴上说着 不大爱学习 实际上却是 学霸 的冯 俊豪告诉我,他的课余生活一般就是打篮球、打乒乓,偶尔 去图书馆看小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高中的杭外总算有了点应试教育的影子,高二结束那 年的夏天,整个年级近一半的学生被保送,所有的保送生在 高三一开学就全部被安排到一个阶梯教室组成了 保送生 班 ,教室一下子空了一半,备战高考的压力 突然袭来 . 文科生班的教室更加空荡, 我们班仅有

11 个人参加 高考,大家把桌子围成了 U 字形方便讨论和互相监督;

我 们每一个人都占了三张桌子,课桌上堆起了山一般的教辅 书.在高三充满压力的备考时光里,偶尔 保送生班 的同 学们也会过来送肯德基, 和我们讨论答案有争议的题目, 给我们送来片刻轻松. 如果说自由的精神将杭外塑造成了一个文化的大熔 炉,那么我们每一个从杭外校门走出来的人,都已经被深 深地烙上了专属于这座学校的 烙印 .这样的烙印可以是 仰望星空的信念,也可以是独立之精神;

可以是理想主义 的情怀,更可以是对突破传统的探索. 我认识的杭外人,有放弃国企稳定职业跑去当职业网 红的, 有在麦肯锡忙到昏天黑地也要坚持创办慈善 NGO 的,还有在热火朝天的虎扑当了版主又跑去冷清的博物馆 工作的. 背负着强大 同辈压力 的我,每每看到身边杭外的同 学取得很大成就的时候,都会衷心为他们感到高兴,却也看 到了自己更大成长的空间.在工作中,我希望自己能够拼尽 全力,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不要浪费生命中每一分钟. 为了写这篇文章,毕业后的第九年,我第一次和同学 们认真探讨起了 杭外 的话题,而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 数都用了这样一个词语来形容 杭外人 ―― ―抱团. 最直接的体现就在我们的各种微信群里. 我粗粗统 计,除了年级的微信大群,我还被拉进了在全球各地工作 分享理财经验的炒股小分队,还有上海十多个杭外同学的 小型微信群.在这个上海小群中,但凡有人生日就会张罗 着大家聚餐,一有国外的同学回上海,大家也会倾巢出动. 当然,大家聊天的内容也从学生时代的八卦、理想,变成工 作、结婚生子、创业、买房…… 到了现在,我和高中同学还经常会相互 蹭住 ,有时 是我去北京开会住她家,帮她等到家里修灯的师傅;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