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雨林姑娘 | 2019-07-06 |
偶尔 她来上海,我们也会回到高中时光窝在一张床上看剧.中 学短短六年,我们在杭外的课堂中哭过、笑过,我们在同 学的激励中前行, 更在老师的教诲中成长, 我们学会拼 搏,学会争取,也学会坚持;
我们学着表达,学着谦让,也 学着理解. 校园生机勃勃 比大学更像大学 1994年毕业于上海复旦附中 现任职于某跨国药企
1991 年8月那个炎热的夏天, 我拿着录取通知书,从 西南角的奉贤,赶到东北角的复旦附中报到,并且当天就 参加了一场极有挑战的入学测试. 如果当时有人告诉我,26 年后, 我的儿子也会进入同 一所高中求学, 坐在当年的课堂里, 受到同样的文化的滋 养,我一定不敢相信―― ―15 岁是多么年少轻狂,只迫不及 待地想探索新世界.那天考完试,我喜滋滋地坐在附中的紫 藤架下打量着红砖绿瓦的校园,畅想今后的三年该多美好. 这真是难以忘怀的三年.复旦附中带给我的,远远超 过了我的期望值―― ―高中三年,它教会我的、熏陶我的、给 我的人生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到很多年后,才能体 会到其中的深远意义. 在儿子去学校报到的同一年,我也作出了人到中年的 一个重要决定:负笈英伦.赴伦敦留学一年后,毕业回国, 离开体制,转型到新领域.没想到这一波操作引起了那么 多人的点赞和好奇,主要归纳为两大问:一是为什么?二是 如何做到? 我也常常有点疑惑并自问: 这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 这种驱动力是始终根植在心底深处呢,还是源自于现实倒 逼的一时爆发? 这一类的拷问大概率是得不出正确答案 的,不过我逐步确认,一切内心力量的源头,起始于
1991 年的那个夏天. 你们这一届真聒噪,不过牛人也挺多. 高二的师姐 曾这样和我们说.一年后,轮到我们升级为师姐时,我们也 不免用一种高冷姿态,对下一届表达了一模一样的观感. 母校每一届学生里,都有很多令人 高山仰止 的人 物.比如我们这届理科班有个 大牛 ,横扫全国数学竞赛、 全国物理竞赛,拿遍大奖无敌手,简直是江湖上 神一般的 存在 .一次在医务室排队等候,校医照例向排在队首的男 生验明正身: 你是某某哇? 顿时一排女生齐刷刷转头盯 住他, 大牛 脸上故作镇定,但是心底想必很得意吧. 然而,比这更珍贵的是,学校以一种极其宽广的文化 包容度和人文精神,滋养着这些优秀的学生,接受他们的 多元和个性, 赋予他们最大的空间和自由. 早在近
30 年前,学校课程表就已经独树一帜:每天下午只有一到两节 正课,其余所有时间都开放给大家自行安排.你可以上学 校提供的选修课,也可以什么都不上,可以在教室里刷题, 也可以在操场上跑步刷圈,各取所需,绝不会有人来指点 或评价.然而,就在这种 无为而治 ,看上去几乎没有 管理 的环境里,我们学会了 自我管理 . 学校的包容度,不仅体现在学生身上,也体现在教师 们身上,因为附中的老师们也一样的特立独行.当时的校 长是过传忠老师,他有一口堪比配音演员的好声线,后来 才知道他年轻时演过话剧,可惜他没教我们这一届.张大文 老师也只教师姐这一届,但我们可以参加他的选修课,听他 如何爬泰山数台阶.听儿子说,这个暑假学校要组织他们去 爬泰山了,这是高二升高三前,一项很有仪式感、磨炼意志 的活动,我听了都很想参加.理科班的倪恩老师,在我们班 物理老师生病的时候来代过几次课, 让我头大已久的 力学 这一章,在他讲解之后忽然醍醐灌顶…… 毕业后这些年, 我一直会关注跟母校有关的报道.有 一篇说,外省市老师来交流之后,感慨这所学校 教师不像 教师,学生不像学生 .至于 最像大学的高中 这一点,则 多次在各类报道中出现. 对此我深以为然, 这样宽松、自由、生机勃勃的校园,比很多大学更像大学. 在成为家长之后,我终于对母校对人的塑造有了更深的 认知:复旦附中的自主招生家长交流会上,一位招生老师在 介绍时提到了一些学校的素质教育项目,既费力气、费资源, 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是她评价说,这是因为 不功利 . 所谓自由而无用,实质不就是 不功利 么?回想起来, 我们从来没有一条校训直白地教大家 不功利 这三个字, 但是这种价值观深深地植入在每一个人的基因里. 高中三年并不是为了一场高考,人生也并不只以世俗 意义上的成功与否来评价.仅此一点,就是一个让我永远 带着骄傲回想起来的地方. 内部讲义 我们从来没做过 2004年毕业于江苏省启东中学 现任职于解放日报 我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