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AA003 | 2019-07-06 |
8 9 一 教学材料的 意义 维度诠释其价值 一个材料之所以成为教学材料, 并不仅仅是因 为它的实体出现在教学的时空当中, 更重要的是它 承载了特定的教学意义、 具有特定的教学功能.课 堂中不乏存在着那种没有承载教学意义、 缺乏教学 功能的材料.比如, 在某教师组织的一次 什么东西 能吸水 的科学探索活动中, 教师给儿童 准备了滴 管、 杯子、 布头、 棉花、 饼干、 石子、 玻璃球 等教学材 料, 让儿童探索什么东西能吸水, 以获得对吸水概念 的感性认识.教师在儿童探索的过程中发现: 有的 儿童将玻璃球、 石子打上了能吸水的记号, 将饼干打 上了不能吸水的记号.经询问了解到儿 童的认识 是: 玻璃和石子表面摸上去都是湿湿 的, 所以能吸 水;
饼干不能吸水是因为水没有被饼干吸走( 教师发 现饼干表面的油脂太多了) [ 4] .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 学生操作了教师所提供的 材料之后, 并没有得出教师预设的正确结论.很显 然, 教师事先对教学材料的处理并没有聚焦到如何 通过选材与立序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上.这些材料 出现的目的似乎只是让学生 为了活动而活动 , 就 好像只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不管面对的材料是什 么, 所要学习的知识都会随之 跑到他们的脑子里. 可是事实证明, 材料在选择标准上的粗鲁、 出场方式 的混乱无序, 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真实操作中并没有 达到教师预计的教学目标, 甚至造成了学生概念上 的混乱.可见, 当出现在课堂上的材料没有经过细 腻的预设与精心的安排时, 它们就不具备特定的教 学意义与应有的教学功能.它在课堂中仅仅是一个 潜在的、 待启动的装置而已, 无法发挥它 应有的作 用, 甚至有时会阻碍学生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 如 果把这些材料称作 教学材料 的话, 也只能是徒有 其形、 毫无意义可言, 若严格的说, 它们根本就不能 称为真正的教学材料. 对于教学材料来说, 任何一个外在的形象背后 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 意义维度是教学材料的 灵魂 , 一切外在的形象的设计与形式的选择和安排都 应依照意义维度的需要.就拿前面的教 学案例来 说, 为了让学生体验 什么东西能吸水 , 首先就需要 考虑如何通过教学材料体现出 吸水 的现象, 也就 是学生通过什么现象判断这个物体吸水了( 是通过 发现水少了, 还是物体能挤出水来) .所选择的材料 就一定要具备在特定条件下能够明显体现吸水与不 吸水的功能, 而不是随意选择. 某一特定的教学材料并不是孤立的存在, 它与 其它的教学材料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就像 一个处于庞大的符号系统中的符号一样, 这个系统 决定了本来可以随意搭配的 形像 与 意义 不再能 够那么任意了.在教学中, 以某一形式呈现的教学 材料, 如果脱离了特定的教学情境, 它的意义和价值 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扭曲与变化;
同样, 这一特定形 式的教学材料出现在不同的教学情境时, 它的角色 所富含的意义也可能会有天壤之别.还是前面的教 学案例, 一般吸水与不吸水的特性可以作为一个明 确的属性对物体进行划分, 不存在既吸水又不吸水 的物体.从这个意义上看, 似乎选择任何物体都可 以作为教师用来让学生体验 什么东西能吸水 的材 料形象.但是, 应该注意到, 同样具有吸水属性的物 体, 其吸水量与吸水速度是不同的.尤其是在有限 的教学时间内, 要使学生体验什么东西能吸水, 就不 能选择那些在吸水量小且吸水速度慢的物体, 把这 样的物体与不吸水的物体一同呈现出来, 就会给学 生的判断造成障碍.所以, 应该把那些吸水速度快、 吸水量大的物体与不吸水的物体放在一起, 这样学 生才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它们之间的不同, 吸水的概 念才能清楚地被学生理解与掌握. 可见, 如果仅仅从外在的形象维度来界定、 看待 教学材料的话, 就会对于教学材料的理解流于肤浅, 很难意识到它在教学中存在的价值.只有当人们聚 焦于教学材料的意义维度时, 才会看到它的本来面 目, 觉察到它所具有的教学价值, 意识到它本应担负 的教育使命. 二 外部力量对 意义 的控制 人类生存于一个充满了意义的世界.任何东西 的意义都是由作为主体的人赋予的.意义也就是人 在与客观世界接触的过程中, 通过认识它、 改造它而 建构出的观念上的映象.如果教学材料像桌子、 椅 子一样作为一般意义的客观存在的话, 它的意义也 是由与它作用的主体建构出来的.然而所涉及的材 料一旦与教学认识活动发生了关系, 这样说就不够 准确了.因为教学认识活动特殊就特殊在活动中除 了有主体自身的目的外, 还存在着一个外在于主体 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 只有当这个外在的目的转化成 了主体自身的目的时, 它才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 教学材料的意义不单由教学活动的主体( 即学生) 依99张杨教学材料的意义― ― ―兼论教学认识活动中学生的直接客体 照其自身的力量建构而成, 还有着一个外部的力量 控制着教学材料的意义,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 着主体对其意义的生成. ( 一) 由知识展开 由于教学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通 过学习知识间接认识世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