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向日葵8AS 2019-07-07

萧昭君、陈巨擘合译,2003: 336)曾经批评: 「教育研究者一般而言,对女性文化都相当短视、好像附属团体 中只有男性而已.当代学校文化中的女性,通常被忽略,主流社会学对年轻一代 的研究几乎不存在,这种现象部分导因於在教育行为的研究者中,大部分都是男 性.」女学生的人数占了学生总数的一半,许多教育基础研究却没有考量到女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因为在学校、社会、家庭中被差异对待的经验,而在身心 发展特质上与男学生渐渐走向分歧的道路.所以通常在相同的研究主题之下,不 是以男性为研究主体,不然就是以男性为常模,将性别当作一个操弄的变项,比 较男、女在各方面表现的差异.而缺乏以青少女做为主体性的研究背后往往意味 著,我们通常将女孩的经验等同於男孩的经验.国内典型的学生文化研究像是黄 鸿文(2003:2)的《国民中学学生文化之民族志研究》 ,虽然在理论观点很有意 识地强调「学生文化的性质与内涵可能因学生特徵、教育性质、地区、族群、阶级、性别的差异,而呈现不同的风貌」 ,而且大力批评其他研究者忽略性别、族群、阶级的交互作用,可是在研究发现的描述中,却一直以一种中性、客观的笔 调描述「学生」文化的内涵,偶尔添加男女不同性别学生喜欢上的课;

拿手科目 等类别的统计、比较,除此之外,性别甚至族群、阶级的意义均十分隐微不彰. 例如他的研究结果发现,学生文化的几个共同特徵为:当前取向、实用取向、精 明而自信.可是青少女的文化和青少年之间究竟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的背 后代表什麽社会文化意义?阶级、种族的动力在这群学生中又产生什麽样交织的 作用?可惜的是,作者对於这些问题都没有进一步的诠释或关注,导致性别、族群、阶级再度成为一种装饰性变项. 青少女的经验不应被边缘化,社会文化对女性的约束,容易使女孩陷入困 境,如果想要在教育中认真对待女孩,针对她们的需求提供良好的教育,就必须 从t解她们的经验、文化与认同著手.自1970 年代后期以来,虽然以青少女为

4 主体的实徵研究逐渐增多,然而主流青少女研究(如McRobbie &

Garber, 1976;

McRobbie, 1978;

Gilligan? 1982;

Pipher, 1994) 不是倾向将女孩描述为 「精神缠足」 或「阴柔特质」的受害者―简化了性别认同在不同情境脉络底下的多元复数形 式,就是容易忽略性别认同与种族、阶级等面向的关系.Julie Bettie (2003: 35) 就曾经抨击某些女性主义研究或性别研究只将焦点放在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 别,容易将女性建构为一个没有阶级、种族之别的主体,落入性别化约论的危险, 而且这类性别研究所指的女性这个类别通常是指白人中产阶级的女性.以《拯救 奥菲利亚》Reviving Ophelia (1994)一书为例,Bettie 指出 Mary Pipher 对於「调适 良好」女孩的描述正是 Bettie 所访谈的墨裔美籍、劳工阶级女孩所不认同的那种 人-积极参与学校的体育活动、学校认可的课外活动;

有高度的学业成就;

常穿 一些宽、不性感的衣服;

很少或几乎不化妆;

受到老师喜爱.换言之,白人中 产阶级的女孩因为表现出学校所认可的「女性气质」 (femininity) ,而被主流性 别研究者认为是「调适良好」的女孩典.透过不同阶级、族群女孩的眼睛, Bettie 看到 Pipher 的观点和评价隐含著中产阶级文化资本的偏见,也等於否定了 那些边缘族群的女孩以自己认可的方式寻求抗拒压迫的努力.同时,Bettie 还发 现劳工阶级的女生会以比较曲折的方式关心种族、阶级的「行为」 (practices)或 「表现」 (performances)意义.如果她们外表像那些好学生,等於将自己放在一 种「只会输」的竞争情境中,因此那些不符合好学生规的人就会创造另类的象 徵资源,穿上另一种「尊严的象徵」 (badges of dignity) ,使她们可以赢.可见女 孩们表现出女性化的不同面向,与她们的阶级和种族都有关系,多样化的社会阶 层会在她们所采用的「风格」 (styles)中运作.同样地,Beverley Skeggs (1997) 也抱怨阶级这个概念以及劳工阶级女性这个群体几乎已经消失在女性主义和文 化理论之中.在《性别与教育》Education and Gender 的一期主编序言中,Louise Archer 和Carole Leathwood (2003)还特别呼吁理论分析的视野要朝向女性化的多 元性,并鼓励女性主义学术工作者努力理论化多元的(涵盖种族、族群、性别和 阶级)劳工阶级女性气质,及其和教育系统、实践、机制的关系. 由此可见,想要t解女孩的认同仅将焦点放在性别差异上,是绝对不够的, 性别、阶级、种族等动力的多维盘错(nonsynchrony)1 作用必须被同时涵盖进来 分析,才能找出压迫的动力在哪里发生、如何运作.尤其是位处边缘的叛逆青少 女,因为不符合社会大众对於「一般」 、 「正常」女孩的想像,更容易被排除在主 流论述之外,甚至被污名化.身为批判教育工作者或女性主义者,如果希望促进 不同文化形式、不同社会位置女性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增能,甚至针对类似处境的 边缘青少女提供有意义的协助,都有必要先t解她们的经验和观点.在这样的学 术脉络底下,为了挖掘那些被主流论述排挤到边缘、甚至被视为偏差的认同形 式、探索性别认同形构的多元面向,本研究采质性取向的民族志研究方法,呈现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