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iaoshou 2019-07-10
E-mail:qbsp@163.

com

17 本版编辑: 丁杨

电话: 010-67078074 2019年 5月 29日 出版史 保驾护航的陈翰伯 《读书》 杂志1979 年创刊时,陈翰伯已

65 岁.作为国家出版局 代局长、 党组书记, 为使 《读书》 顺利出版,他设计了一个特殊的制度安排――国家出版局领导下的 编委会负责制. 据有关资料显示,《读 书》 的 筹备是从

1978 年第三季度开始酝 酿.国家出版局1978 年11 月16 日和

12 月14 日开了两次党组会, 决定了刊物的性质、 任务、 对象、 编委会名单、编辑部负责人.编委会成员共

14 人, 由文化界和出 版界两部分组成.1979 年2月17 日,陈翰伯作为编委会召集人主持召开编委会,讨论编辑方针;

1981 年10 月, 编委会改为编辑顾 问委员会, 另组织编委会, 由陈翰 伯、 许力以、 陈原、 范用、 沈昌文等 十一人组成,陈翰伯仍是编委会召集人. 姜德明认为, 翰伯同志最早 提议办《读 书》 杂志,为这个影响至远的刊物奠下了最初的方针大 计 ,陈原在《记陈翰伯》一文写道, 翰伯 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力都 倾注在这个杂志上了 , 从主持研 究刊物方针大计, 出题目, 联系作 者, 再到改革文风问题, 都在他考 虑之列.创刊之初,翰伯为《读书》 出了十个题目, 既体现了高屋 建瓴的宏观视野,也有具体的易操作的选题关切.从作家、翻译家楼适夷致范用的信可知,翰伯曾约楼适夷为 《读书》 写稿, 并 出 了题目 , 即创刊号发表的 《 〈天平 之甍〉 重译记》 . 翰伯对 《读书》 的文风建议凸 显其破除 左 的禁锢的实际行动,他提出的十一条改进文风措施, 第一条就是 废除空话、 大话、 假话、 套话 ;

其次是 不要穿靴戴 帽 ;

另如不使用宣传性、 颂扬性的词语;

制作大小标题不要用 友谊传千里 之类的看不出内容的标题;

引文不要太多, 可用作者自 己的语言概括式的叙述;

署名要像个署名;

不要在目录上搞 梁山 泊英雄排座次 .翰伯提出这些, 是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需要勇气和胆识,在新创刊的杂志贯彻落实也有阻力和难度. 翰伯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自述一贯坚持 在小事上不纠缠,在重大立场问题上不让步 的原则.1980 年8月16 日,翰伯主持召开第三次编委会,听取杂志一年多来的工作汇报,确定如何继续办好《读 书》 , 并根据会议意见写成《 两周年告读者》 . 《两周年告读者》 以 本刊编 辑部 名义发表,借读者之口对《读 书》的性格作了恰如其分的描述:一是解放思想,二是平等待人,三是提供知识,四是文风可喜.他把《读 书》 的 文 化思想评论 当作探索真理的工作,对《读 书》寄予希望:开阔眼界,多介绍一些中外新思想与新成就.文章提出的 树立读书之风,思考之风,探讨之风和平等待人之风 成为《读书》的标志,也是后人理解 《读书》 的标签. 翰伯1980 年秋患病后,留下半身不遂的后遗症, 自言 我已告 老, 但尚未返乡, 在中国出版工作 者协会看看摊子 , 但他无时不关 心出版界的动向,《读 书》 有关的活动也都尽可能参加.据1986 年12 月进入编辑部的扬之水记载,翰伯

1988 年8月17 日出席 《读书》 编委会, 从下午两点半一直到七 点半.陈翰伯已是半身瘫痪,举步维艰, 由吴彬搀扶着来了 .最后一次出席《读书》的活动,是1988 年8月25 日, 翰伯与陈原、 范用、冯亦代等一同参加在欧美同学会举办的 服 务日 活动,是浙江文艺出版社 《学术小品丛书》 座谈会.姜德明在怀念文章中说,在会上看到冯亦代一直热情地照 应着行动不便的翰伯,虽然翰伯没有发言,但他能与会也是对同行们的一种支持和鼓励.当扬之 水从三联书店老编辑秦人路口中 得知翰伯去世的消息, 不禁悚然 一惊, 服务日结束后, 正是我送他 回家的.当时吴彬扶着他从会场 走出,下台阶时,已是艰难万分,范用在侧,忍不住用手也去搀他拄杖的右手, 老先生一下子急了: '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