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inDa_学友 | 2019-07-13 |
51 页 不放逸方面,他对于因果的取舍非常小心谨慎,知道报恩绝对 具有某种善法,不报恩忘恩负义就会引发很多的过患.所以他恒时 地观察自己的身语意,恒时安住在善所缘中,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 的功德.然后惭愧方面,如果不报恩的话,他知道对不起自己、对 不起对方,也对不起上师诸佛和天神. 知恩报恩也一定是非常正直公正、誓言坚定的.比如于自己有 恩的人说,你不能做什么,你一定要保密,知恩报恩一定会坚守誓 言.他也是有利他心的人,愿意去帮助利益过自己的人.然后他也 是有信心的人,对于世间的教言、出世间的教言,它的果报和行为 准则,都有一定的信心,所以世间和出世间的果也能得到.所以一 个人知恩报恩的话, 彼人圆满余美德 ,其他的功德也一定是可以圆 满的. 我们想不想得到其他的功德呢?我们也想得到其他的功德.但 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应该仔细地观察,对照自己的相续, 第6页共
51 页 尤其知恩报恩这个问题,一定要了解.因为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 有七重因果教授.七重因果教授中第一个就是知母,然后是念恩、 报恩,再慢慢修慈心、悲心,修增上意乐,最后修持生起菩提心. 所以要生起菩提心,有些教言中说,也是从知恩报恩而来的.所以 一个知恩报恩的人,只不过把这个理念以更加深广的方式去理解. 世间人的知恩报恩和修习菩提心的知恩报恩的深度不一样,广 度也不一样.但一个人有了知恩报恩的心,就至少有了修菩提心的 所依.如果连知恩报恩的心都没有,真的要在这个基础上产生非常 清净的善心,那怎么可能做的到呢?你连所依都没有,连世间的知 恩报恩的美德都没有,还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去修持菩提心,那就更 加不可能.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要观察,我们生不起菩提心,我们在修习佛 法的过程中难以上进,是不是因为在人品方面有所欠缺?前面所讲 到的智慧、稳重、知惭有愧、不放逸等等,这些功德是不是有所欠 第7页共
51 页缺?如果有欠缺,我们还是应该想方设法地,一方面努力,一方面 祈祷上师三宝的加持.让我们欠缺的部分,能够迅速地充盈自相续, 这方面是非常关键的. 所以有了知恩报恩,其他的功德都能够具足圆满,否则就很困 难. 第
八、利他 利他也是很关键的,十一个中每一个内容都是非常清净、非常 关键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利他心的话,在世间中,可能也不是一个 非常贤善的人,在修习佛法的过程中,也是缺少了最基本、最核心 的修行要素. 这里面提到的利他,不单单是大乘佛法中的利他,其实在小乘 的教义中也有利他,在世间中也有利他,只不过利他的范围、理念 有深有浅而已.要让整个世间和谐的话,也是需要安住在利他的状 态中.如果我们真正要去修持出世间的法,不管是自己的解脱的法 第8页共
51 页 也好,还是大乘的法要也好,都是安住在利他的基础之上再去修行. 因为利他是一种善心,从世间的规律来讲,有善心做善事的话,回 报自然而然就是善妙的.反之,它的果就不是善妙的,就会感受到 痛苦.就是说,在世间中利他是基础,在出世间中也是基础.因为 在善心的基础上,才能累积殊妙的出世间功德,乃至于更广大的利 他的功德. 下面我们再来看,麦彭仁波切是怎样诠释利他的.没有比整个 大乘的利他思想更圆满的了.《入菩萨行论》中有讲利他的理念, 《修心七要》、《修心八颂》或者《佛子行》等等,很多地方都在 讲菩萨的广大利他.包括前段时间,我们曾经学习过一点点内容的 《大乘经庄严论》中的六度等等,哪一个不是真正和利他有关的呢? 大恩上师在讲佛法的时候讲到了,整个大乘最主要的思想就是利他. 在《现观庄严论》的总义、窍决的修行方面,也是说真正大乘的终 极目标不是成佛,而是利他!为了利他,自己发誓成佛. 第9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