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匕趟臃39 2019-07-15

三、四 身长的竹竿,在接近竹竿头部处以一缧丝将两根竹竿固定,使其有如箭刀般开合 自如的抄网,当要将网子插入水中捕鱼时,两根竹竿保持「」状好撑开网具, 待鱼入网时将两竹竿收合拉起,此种方法作业虽可以一船单独行动,但所需人员 最少要五人以上,捕捞到的对象鱼也只能在湾澳里,受白带鱼追击惊吓而群聚的 「]仔鱼」而已,鱼群若较散是没有办法捕到的.少部份以磺为制造光源燃料 者,延续作业到民国四十年代. 基隆市八斗子地区一带的渔民,在此时期偏好以重柴油为制造光源的燃料 ,同时发展出以三艘船为一组的「焚寄网」大海方式作业,焚寄网因网幅大,因 此在围捕小鱼时也常常捕到「小卷鱼」 ,最具代表性者为八斗子杜脱老先生的家 族,全盛时期经营二组,以「大组」 、 「小组」区隔,平均渔获量都比别人家要多 . 三艘为一组的「焚寄网」 ,每艘船视其吨位大小各有其称谓及功能,吨位最 大者叫「罟仔」 ,次为「罟母」 、最小的是「火船仔」 , 「罟仔」之所以最大是因为

4 专供载鱼之用,配置船员最少五人,初始的「焚寄网」组,也只有「罟仔」安装 主机, 「罟母」之甲板平坦,空无一物,为的是要摆放渔网,船员人数与「罟仔 」略同, 「火船仔」即制造光源的小船,仅需船员二人. 「焚寄网」作业的过程是这样的,当「火船仔」聚鱼到某一程度时, 「大公 」(火船仔船长即渔捞长),会示意「罟仔」船及「罟母」将网张好,准备围捕. 这时如有风,两艘船必须在「火船仔」的上风将网朝「火船仔」拉开,无风有流 则要在「火船仔」的下游处网口朝「火船仔」成U字形张好,然后「火船仔」 慢慢将鱼群带入网,待鱼群入网「大公」一声令下, 「罟仔」 「罟母」上的人员就 使力将网口拉起好堵住鱼的去路,此时「火船仔」必须把船保持在网尾外缘,并 将网拉高以防鱼儿跳脱,直到将鱼群完全集中到网尾部位为止. 不管以重柴油为制造光源燃料,或以磺矿为制造光源燃料,在作业时非常 辛苦又危险的,因靠人力操作,而且操作手必须站在上风的位子,以为遭灼伤, 磺火有时更会爆炸,事实上有多人受害但风向有时不稳定,如偶丕变即有被烧伤 之处. 因此,民国三十年(日治末期)到民国四十四年间,渔民普遍改用蓄电池制造 光源,虽然这样已能免去被光源灼伤的顾虑,但蓄电池的能量是很有限的,必须 每天扛上岸再充电,也是很麻烦的事. 直到民国四十四年,政府为改善渔民收入,鼓励使用进口野马牌,三菱牌 等渔用 LEAJAZU 引击(以轻柴油为燃料),以替代原来的 YAKITAMA(以重柴油 为燃料)之机器,国产有裕隆牌,渔民知道用渔船主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制造光源 ,上述麻烦才获得解决,用主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最早出自王元成先生的构想,

5 电机师父「阿添」负责装配, 「龙」质网片亦在同一时期由吴水茂先生自日本引 进(透过渔会) . 虽然制造光源的问题解决了,大群鱼也因有大网幅的「焚寄网」能围捕, 但因三艘船所需的人员要十二名,在人力财力,物力上而言,非常不符经济效益 ,时为人力短缺所困,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变换渔场很不方便又危险,因为只有「 罟仔」船有机器为动力,又没有通讯设备,有历史记载曾有「焚寄网」船往三 绍湾捕鱼,回程遇峰面来袭而出了事,人员失踪,由此可知以三船为一组网类作 业仍不是十分理想. 三船一组的「焚寄网」网船,作业围仅限於沿岸湾澳水域,初始渔获 均丰硕,因好渔场都是固定那几点,当大夥都投入此项经营后,因僧多粥少,常有「焚寄网」船组在同一渔场找不到空间下网的困扰,也因而延伸出「北坑轮无 班」这句谚语.为此,渔民感叹之余,闲暇亦不忘交换捕鱼心得,期使捕鱼技术 能再提N.当中头脑转的最快的要算八斗子的杜仁平先生,民国四十年初他首光 以利用船的两侧各撑起一根竹竿,以替代原来三船一组「焚寄网」中「罟仔」 及「罟母」的功能, 「火船仔」则以一活动水中灯取代,因效果非常良好,又船 员只要三至四人便绰绰有余,收入的提高,促使更多的渔民投入. 「焚寄网」也 自然的慢慢走入历史. 「竹竿」网的创举真可谓渔捞技术的一大革命,这就是现今我们所称「棒 授网」的由来,只不过彼时的棒授网仍存在著一小小缺点,即数量多取鱼时间长 ,船身起伏,渔网长扬会把小卷鱼皮磨破,降低价值. 约民国七十五年,台北县和美镇的组网师父林来喜先生,把「棒授网」的6网尾加装了一段舌状的取鱼部,利用起网机的动力再架设一吊杆,这样一次可以 吊起五百斤以上的鱼,因吊取时间短, 「小卷」鱼体大多完好无损. 到此看来棒授网具的构造似乎十分完美,其实不然,这样一次吊取五百斤 ,但卸下时也是一次五百斤狂泻,因为急,一有浪船身晃动,盛器一个没有接准 , 「小卷」鱼便散得满甲板. 为解决此困扰,后来长潭里渔民朱忠义光生想到在取鱼部的尾端,开一直 径约一台尺的小洞,再配上一更小的取鱼部,这样:视需要一次可以狂泻五百斤 鱼,或让五百斤鱼分次慢慢泻完.到这里「棒授网」的网具结构,应该是完美到 极点了,事实上还存在著一个大不大不小的缺点.就是如此的网具构造在捕小卷 鱼上十分理想,但如遇到大群鱼三千斤以上,特别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天快亮), 还是会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 为此,住砂子里的组网师父吴国滨先生,和胜安十二号渔船船长郑陈传先 生研究,由吴先生设计一加长型取鱼部,并且可临时组装时间只要数分钟试验, 效果十分好,在半个小时内吊取上万斤鱼是轻而易举的事.现大多数「棒授网」 渔船都采用吴国滨先生所组装的网具. 参、 「小卷」鱼保鲜设备演进、机械化、与渔场探索关系 有渔船本身可以自行发电制造光源,又有棒授网可以捕捞「小卷」鱼,当 近岸渔源日趋减少后,渔民便有了向外拓展渔场的野心,唯一要克服的难题是「 小卷」鱼要如何处理,保存,才能让辣2桓. 约民国四十五年,台北县野柳港渔船三协号,将在彭佳屿附近捕到的小卷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