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onven | 2019-07-15 |
换汤 不换药'
的状况. [13] 还有研究者认为, 声乐小 课方式是从长期声乐教育实践中总结的一种合理的 教学方式 ;
[14] 作为表演艺术,声乐教学 一对一 的训练模式是不可替代的.[15] 对于这样的争议,韩德森认为,这属于声乐教 法研究的浅表层次,究竟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学, 不应有统一的规定,而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的教 学条件来确定适宜的教学形式.最重要的是,无论 采取何种教学形式,都必须力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5] 目前,小、中、大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已普遍 存在于高师声乐教学中,不管是迫于客观条件,还 是出于教学主观的需求,都是顺应社会和高师教育发 展的结果,其必然性和必须性是不容质疑的.面对这 个事实, 张桂华主张高师声乐教学实行 双轨制 (小、 大课并行)或 三轨制 (小、中、大课并行).[2] 王磊认为应 以专业素质为基本教学内容与以合理 地采用专业技术小课、小组课、公修大课相配合为 基本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 ,[16] 这样既能保持传统 声乐教学中 一对一 的技能培训优势,又能解决 师资不足的现实问题,更重要的要大力挖掘小组课 和大课独有的课堂优势,使之更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许琳的《基础教育: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方向》、 王新惠的《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讨》、王鸿俊的《对 于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陈喜红的《高 师声乐教学改革浅议》等文章,对三种教学形式的 融合做了较全面、细致又具体的探讨.伊春的《关 于高师音乐教学的思考――以安阳师范学院声乐教 学为例》一文,更是以实例证明该校通过对三种教 学形式进行结合形成的 下宽上窄 的 宝塔形 声乐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三、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对于以往高师声乐课堂 重技能,轻理论 的 教学内容,几乎所有研究者均持批判态度.这里的 理论 既包括声乐演唱理论,也包括声乐教育理论. 在宏观方面,高师声乐教学 要以基础音乐教育为 根本导向,……坚决纠正重技能、轻理论、轻教学 的偏向,形成歌唱理论、歌唱技术和歌唱教学三者 并重的层次结构 [17] 的观念已成为了共识,高师声 乐教学 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有唱(教学范唱)、
143 讲(声乐理论)、教(懂声乐教法)、导(指导声 乐活动)等综合声乐能力和素质,[3] 成为声乐教学内 容改革的明确方向. 微观方面,对于每一个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则 存在多元的探索.韩德森认为: 高师声乐技能课 必须在美声唱法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以扩展.…… 应能较全面地涵盖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 以及戏曲演唱等领域. [5] 刘继平也认为,高师声 乐教学应该突破唱法的局限性,应加入时尚、浪漫、 有朝气、深受学生欢迎的流行歌曲,并在多种唱法 中提取本质规律的一致性,融会贯通,让历史音乐 文化与时代音乐接轨.他认为,通俗唱法走进高师 声乐教学体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高师声乐教 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18] 在作品的选择上,岳 炳丽认为应将各地的本土音乐作为必选的教学内容, 要弘扬民族文化,突出地方特色.[19] 关于声乐理论课程,蔡远鸿认为其目的不是为 理论而理论,它既能给学生一 个历史的纵深背景,着眼于 师范性 的 怎 么教 ,又给学生一个共时的广博的文化背景,以 求提升歌唱的文化层次.[7] 王路认为声乐理论是为声 乐技能服务的,强调声乐理论课程建设,才能使声 乐技能教学有支撑点和灵魂.[20] 在内容的安排上, 陈喜红认为应该增加青少年变声期嗓音保健常识、 国内外声乐动态、声乐作品(包括部分中小学生声 乐作品)的分析、处理方法等.[13] 韩德森认为: 声 乐理论教学除了研究声乐技术范畴的问题外,还应 开展声乐思维方面的研究. [5] 声乐教学法既包括教育理论部分,又包括教学 实践部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较少触 及声乐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对于教学实践的研究力 度也还不够.崔影认为,声乐教学实践课应让学生 走进少年宫、艺术学校,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演 唱水平,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教学能力.[21] 李俊认为 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以让学生上公开课、开展声乐作 品演唱实践指导、民间采风、中小学音乐教学观摩 学习以及各类音乐会、讲座的观摩学习等形式,加 强对学生专业性职业性的教学.[22] 此外,关于教学的内容,易秀华建议把《新课标》 的内容纳入教学范围,因为高校教师对基础教育改 革知识缺乏关注,以及学生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 态缺乏了解,是目前高师声乐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 之一.[12] 严凤认为应该将声乐教学与有关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娱乐及其它社会问题广泛联系,以 构建更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时代的发展与需 求.[23] 易秀华也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声乐与交 叉学科知识的触会贯通,培养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