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onven | 2019-07-15 |
7 No.6 Dec.
2013 第7卷第6期2013 年12 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李晓霞(1978-),女,湖南娄底人,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理论研究.
21 世纪,我国高师声乐教育进入一个飞速发展 的时期,不管培养规模、教育层次,还是制度建立、 理论研究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 成绩.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办学条件不足、师资大量 缺乏、培养模式单
一、教学观念陈旧、培养目标不 明确、课程体系不完整等,以致高师声乐教学所培 养的师资并不能完全满足和胜任中小学基础音乐教 育教学实践的需求.
2001 年7月,国家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义 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以下简称 新课标 ), 标志着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进人了一个崭新的发展 阶段,同时也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发展 目标.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的 新型师资,缓解高师声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之 间的需求矛盾,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 烈,这个论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以此 为契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迎来了生机,出现了一 个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探索的热潮.在中国知网中, 以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 为主题对进行搜索,此时 期(2001 年7月――2011 年12 月) 共发表论文
101 篇, 比前
10 年高出
3 倍之多,且呈现出越来越热烈的研 究态势. 从另一个方面看, 这也反映出这样一个问题: 高师声乐教学中的矛盾日渐尖锐,改革的步伐也日 渐急迫. 将近
10 年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做 一个疏理,就研究者关注和探讨较多的几个问题做 一个回顾和分析.
一、关于教育观念改革的研究 高师声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很明确的,这 就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与基础音乐教育中的歌 唱教学相联系.因而,高师声乐教育的师范性本是 与生俱来的.然而,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在具体 的教育实施中,施教者的教育观念往往偏离了培养 目标,过度强调 专业性 而忽视 师范性 ,使 高师声乐教育长期游离在师范教育之外.这种现象 几乎引起了所有研究者的重视和批判,因此,便有 了加强高师声乐教育师范性的强烈呼吁,和如何平 衡高师声乐教育 专业性 和 师范性 的广泛探讨. 裴海青认为,高师声乐教学基本沿用着音乐学 院的模式,过度强调专业性,而忽视高师音乐教育 自身的特点和要求;
学生将来要面对的是讲台,而 不是舞台.[1] 张桂华认为,更新思想观念、强化师范 意识、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是高师 声乐教学改革最根本的问题. [2] 李京玉认为, 师范性 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是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一 个根本性的问题.[3] 徐红磊指出,高师声乐教育的教 学过程必须围绕培养合格教师这条主线进行.[4] 在众多研究者极力强调高师声乐教育 师范性 的同时,研究者韩德森认为,口头上强调 师范性 特点,其潜意义里却是对相对降低教学规格的默认, 即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通才而非专才,因此其专 业要求必然有所降低,这显然是对师范院校音乐专 业的办学方向产生的误解.应该说,师范院校培养 的学生在音乐教育领域是专才,又必须是从事中小 学和群众性歌唱教学活动的专家,[5] 师范性 和 我国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基于新课标的实施 李晓霞 (长沙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系,湖南 长沙 410100) [ 摘要]自2001 年国家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 简称 新课标 ) 以来,我 国高师声乐教学改革掀起了一股热潮.研究者围绕高师声乐教学的教育观念、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教材建设等方 面,进行了积极的探讨.这些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有效地推动了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开展,但由于多方 面的原因,研究也表现出一些局限或不足.为此,高师声乐教学改革需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 紧密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实践需求,进行多视角、多层次、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以此推动高师声乐教育的发展, 进而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 关键词 ] 高等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