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烂衣小孩 2019-07-16

2014 级硕士研究生,本文是硕士毕业论文的删减版本.

2 的学习者和研究者,自然希望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对这一问题的最直接回答莫过于罗列出 一系列统计数据,如当地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资源的人均占有情况、劳动素质、受教育程度 等,评估众多影响因素的显著性,或者通过绩效评估的方法,检验政府在扶贫方面的效度,最终 得出一个改善贫困状况的方案――事实上大多数的研究都着眼于此.但,也有研究者并不满足于 这些数据的平面展示,而是继续纵深研究,从历史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凉山彝区社会如何发展到了 今天,试图通过发展历程的梳理来总结凉山彝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得失. 然而,无论是数据的排铺,还是历史的梳理,都可能使人迷失在单个事件或者某一具体现象 的层面,纠结于 环境中的个人困扰 (the personal troubles of milieu) ,从而丧失了 社会学的想 象力 .本研究的出发点虽然是关心彝族社会的 贫困 (远非经济意义上的缺乏) ,但绝不能 只是停留在对该问题的现象、原因等的罗列和考证,而是希望通过其社会结构的变迁来探究更深 层次的原因.本文将 家支 作为观测彝族社会结构的主线,将其置入彝族社会发展变迁史中, 分析这一社会结构的支柱及与其他构成社会秩序的要素之间的关联, 从而探讨 社会结构中的公 共论题 (the public issues of social structure) .简言之,要从历史和结构变迁的角度认识一个 完 整的 彝族社会. 本文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是, (1) 凉山彝族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什么, 其基本特征、 运行规则、 价值伦理是什么?(2)自民国到当代,这一社会结构在政权、市场、族群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下, 其功能和意义发生了哪些变化,趋势是什么?(3)塑造这一社会秩序的主流人群是什么,哪些 人丧失了 主流 地位,哪些人又将逐渐变得 主流 ,这对于当代彝族的社会秩序有何影响?(4) 进而尝试回答,一个从半封闭的、生产力后进的、内部支系纷争的民族,应该如何更好地走向现 代社会;

在这一转变中,其传统文化/社会组织中的哪些因素终要消亡了,哪些还保留着,哪些 依然具有生命力但根据具体的社会环境而加以改进?(5)需要顺带处理的问题是,作为其中的 行动者是如何应对这些影响的,个体在家支组织是如何被塑造? 凉山彝族,其自称 诺苏 ,是彝族众多支系中人口最多的一支,属于彝族六大方言区中的北 方方言人群,人口约为 264.39 万( 六普 数据)1 .诺苏聚居地――凉山,是大小凉山的合称, 主体部分位于四川西南部,涵盖了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

17 个县市及其边缘地带,该区域大部属 于横断山区,大小凉山稍有区别,大凉山平均海拔较高,山势相对平缓,其间河流、平坝交杂;

小凉山平均海拔较低,山势陡峭、河谷幽深. 图0-1. 诺苏 彝人大致分布区域 这片区域长期交通不便,人口流动率低,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相当长时期内较少受到中央政权 的直接影响,内部也未形成统一的政权组织.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彝族的历史和概况2 : 对于彝族的族源,说法很多,至今聚讼纷纭.这里采用大多数学者共同接受的看法:彝族是

1 我国人口普查中并没有对民族内部支系的人数统计,这里使用的是四川省彝族人口数据,其范围与 诺苏 的分布大致一致,数据 较全部 诺苏 人口为少,不完全准确,仅供参考.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