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kr9梯 2017-10-09
第十九讲 抗心律失常药 主讲人:石 卓副教授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教研室 抗心律失常药 心律失常(arrhythmias)即心动节律和频率异常.

心律正常时,心脏协调而有规律地收缩舒张,顺利地完成泵血功能;

心律失常时,由于心肌电活动异常使心脏泵血功能发生障碍,出现严重症状. 一般按心动频率将心律失常分为两种类型:缓慢型 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快速型 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抗心律失常药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一)正常心肌细胞膜电位 动作电位的5个时相: 0相Na+ 迅速内流,膜电位由-90mV升至+30mV. 决定传导速度. 1相K+外流,膜电位降至0mV左右. 2相Ca2+内流,同时少量Na+ 内流、K+外流,膜电位维持在0mV左右,又称平台期. 3相K+外流,膜电位下降至静息电位. 4相 非自律细胞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称静息期.自律细胞可发生自动除极. Na+ 及Ca2+内流. 抗心律失常药 心室肌动作电位 +20

0 1

2 3

4 -20 -40 -60 -80 -100 mV +20

0 -20 -40 -60 -80 -100 mV

0 抗心律失常药 窦房结动作用电位

0 -20 -40 -60 -80

4 0

3 抗心律失常药 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 mV +50

0 -50 -100

1 2

3 0

4 4 抗心律失常药 心肌细胞正常电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兴奋性指心肌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包括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水平以及有关离子通道的激活两个环节.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减小或阈电位水平下降均能提高心肌兴奋性. 抗心律失常药 自律性(automaticity)部分心肌细胞能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律性.动作电位4相自动除极速率(斜率)决定自律性.心肌细胞分为: 快反应自律细胞(包括心房传导组织、房室束及浦肯野纤维),4相自动除极速率主要由起搏电流(If)决定. 慢反应自律细胞(包括窦房结及房室结),4相自动除极的离子基础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多数认为由Ca2+内流所决定. 抗心律失常药 传导性(conductivity) 心肌细胞膜的任何部位产生的兴奋不但可以沿整个细胞膜扩布,而且可通过细胞间通道传导到另一个心肌细胞,从而引起整个心脏的兴奋和收缩. 动作电位0相除极化速率决定传导性. 快反应自律细胞0相除极化是由钠内流决定. 慢反应自律细胞0相除极化是由钙内流决定. 因而抑制钠内流或钙内流都可抑制传导. 抗心律失常药 有效不应期与动作电位时程 膜内电位(mV) +40 +20

0 -20 -40 -60 -80 -100 绝对不应期 有效不应期 动作电位时程

1 2

3 4 a b c d 局部除极化 全面除极化

0 抗心律失常药 有效不应期 复极过程中,当膜电位恢复到-50~-60mV时,细胞才对刺激产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从0相除极开始到此之前的一段时间即为有效不应期(ERP),它反映了快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要的最短时间.动作电位时程 从0相除极开始,到3相复极完毕的时间为动作电位时程(APD).相对不应期 指从有效不应期结束,到3相复极完毕的时间. 抗心律失常药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机制

(一)冲动形成异常1.自律性升高(1).正常自律机制改变 正常自律机制改变是指参与正常舒张期自动除极化的起搏电流动力学和电流大小的改变而引起的自律性变化.常受自主神经、电解质、缺氧、心肌牵张等因素的影响.(2).异常自律机制形成 非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异常自律性称为异常自律机制形成.如工作肌细胞在缺血、缺氧条件下也会出现自律性.这种异常自律性向周围组织扩布就会产生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药 2.后除极及触发活动 触发活动 指冲动的形成是继前一个动作电位后的第二次阈值除极化即后除极. 早后除极 是一种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见于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