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GXB156399820 2019-07-13
师道的现代省思 佛光大学佛教学院院长(南大学华生死学系教授)慧开法师编讲 壹、「师道」题解 贰、东西方师道传统的源流 参、东西方师生的角色与伦理关系、教育观念与校园文化的比较 肆、教与学的层次与互动关系 伍、菩萨道的启示 ― 师道的资粮 陆、结语 壹、「师道」题解

一、师者之道 ― 约「道体」而论

二、以道为师 ― 约「从学」而论

三、为师以道 ― 约「教化」而论 贰、东西方师道传统的源流

一、中华文化的三个支柱 1.

儒家的伦常与淑世之道 2. 道家的自然与无为之道 3. 佛家的解脱与菩提之道

二、西方文化的三个源流

三、英语teacher的同义语 参、东西方师生的角色与伦理关系、教育观念与校园文化的比较

一、师生的角色与伦理关系

二、教育观念与校园文化肆、教与学的层次与互动关系

一、知识的传递

二、经验的传授

三、心法的传承 伍、菩萨道的启示 ― 师道的资粮

一、声闻道

二、菩萨道 (1)四弘誓愿 (2)四无量心 (3)四摄法 (4)四悉檀 (5)四无碍辩 (6)习五明 (7)教学情境(庄严佛土,成熟众生)陆、结语 (1) 四弘誓愿的启悟虽然就义理上而言,佛与众生的心性无有差别,然而就事相上分辨,众生所展现的面貌却是千差万别,其所经历的苦难与烦恼也是无量无边的.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因此菩萨行者,仅是心怀「生佛一体」的信念,仍嫌不足,必须辅以广大悲心与无边誓愿,信愿具足,才能产生无怨无悔的慈悲力量.是故菩萨须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就世间法而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以此为喻,则教育是细水长流,默默耕耘的根工作.为人师者任重而道远,是故不可不弘毅,而弘毅之道无他,誓愿为首要,誓坚愿弘乃能行远.教育乃国家百年大计,是社稷之大梁支柱与幕后功臣,而非舞台上的英雄事与丰功伟业,是故为人师者,须有「教育工作是志业,而非仅是职业」这样的认知与发心,其信愿才会绵绵不断而源远流长,才能长久地保持「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心境. 「四无量心」与「四弘誓愿」互为表里,皆是菩萨行者面对无量无边顽固刚强众生施教的深心资粮.教师与学生互动,必须具备良好之沟通能力与技巧,四无碍辩即为化度众生之法.菩萨度众或教师教学,必须广学多闻,广设方便,运用各种学问或各门学科的知识,以摄受众生,是故应习五明,以充实教学资能,以下依次分别论述. (2) 四无量心四无量心,亦即慈、悲、喜、舍,乃佛菩萨为普度无量众生,令离苦得乐,所应具有之四种精神,同时此四无量心能令无量无边之众生发菩提心.然而,对多数众生而言,慈悲易生爱恋与执著,为求预防与对治此等情执,是故《华严经》云:虽行於慈,而於诸众生无所爱恋;

虽行於悲,而於诸众生无所取著;

虽行於喜,而观苦众生心常哀悯;

虽行於舍,而不废舍利益他事. 就教育与辅导之专业伦理而论,谘商辅导者最大的危机与障碍,在於陷入被辅导者的情境之中而无法自拔,《华严经》所开示之义理,正为对治此等障碍及化解此等危机. (3) 四摄法的启示要接引与辅导众生,就要有能力摄受众生,同时也要能够让众生接受,发心作为一个菩萨,就需要有菩萨四摄法――摄受众生之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 布施布施一方面是福德的泉源,另一方面也是与众生结缘的媒介.布施分成三个层次: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在钱财物质上面帮助他人;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