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ddzhikoi 2014-10-13
2019年5月15日 星期三 课程周刊 主编: 汪瑞林 编辑: 杜悦 设计: 王星舟 校对: 赵阳

电话: 010-82296613

邮箱:jybjiaoshi@vip.

163.com

10 课程周刊 教师成长 ・ 一位特级教师说过, 教育写作, 不仅是记录生活、 积累经验的一种方 式, 更是逼迫自己坚持实践、 勤于阅 读、 深入思考的强劲动力.我作为一 位数学学科背景、 曾经 词不达意 的 教师, 回顾自己几年来的教育写作经 历, 对此感触尤其深刻. 被 逼 上路 每每提及教育写作, 中小学一线 教师就陷入了犯难的窘境, 写什么? 怎样写?更是让理科教育背景的教 师感到难于上青天.5 年前的我也 是如此,甚至于一篇简单的工作总 结,都让我感到耗尽所有脑细胞.

2014 年我在学校从事教学管理工 作.那时,学校正致力于推进课堂 教学改革,在听课过程中,总有一 些课堂设问让人激动、而后称赞, 也有一些课堂问题让人困惑、陷入 深思,每当此时,我总是心血来潮 地想写一些东西.然而,走出课堂 之后,却一推再推,直至淡忘,仍 没有动笔,也就不了了之了.

2015 年3月, 调任学校教育科 学研究 (以下简称: 教科研) 中心, 成 为我写作也是个人专业发展的转折 点.发表文章, 是我那时最本真的想 法, 也是自认为能证明自己能力的一 种最直接的方式.一次偶然的听课 机遇, 促使我重拾 问题导学 的思考 方向.翻开听课记录, 翔实的听课笔 记带我重温了那些听课的瞬间与思 考, 可是逼着自己写作的过程中, 一 次次的否定与推倒重来, 使我认识到 写作之路的艰辛.那一段时间, 我几 乎每天出入于学校图书馆, 借阅相关 的教育教学期刊, 反复拜读, 我似乎 明白了一点: 我不能回答怎么做好, 但是我可以简单回应怎么做是不好 的.于是, 我又将自己写的那些 半 成品 文章整理在一起, 反复梳理与 删减, 提炼出了四个不利于课堂教学 的提问方式, 结合具体的案例完成了 教学随笔 《课堂教学中应回避的几种 提问方式》 , 后发表在 《小学教学设计 (数学) 》 杂志上. 小 道上的跋涉 有了一次成功的经历, 我竟自以 为一切都应该是这样的.然而, 之后 的多次写作与投稿均以失败而告终, 我陷入了一个为了写作而写作的死 胡同.屡次失败, 促使我深入反思自 己, 必须求 变 . 吴正宪老师的小学数学课既生 动又有营养.一次教学观摩会上, 我 有幸近距离欣赏吴老师执教的 小数 的意义 .课堂上, 吴老师从分数到 小数, 引导学生逐步发现并深度认识 0.1 及其重要性, 理解 0.5 是由

5 个0.1 组成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 她这样生动地描述小数: 它们都是 由0.1 一个一个 '

垒'

在一起的, 垒6次就是? 学生回答: 0.6. 吴老师继 续启发: 垒8次就是? 学生回答: 0.8. 这样的课堂立体而且生动, 更 重要的是极具数学营养价值, 学生从 中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小数及其意义. 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更让我 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样的课才是 好课,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名 师.学习归来的几天里,我依然意 犹未尽,尤其是那一个让课堂活起 来的 垒 字,于是,我以 直观 模型生动演绎 0.1 师生交流深入 剖析 0.66 两个精彩的片段为切入 点,撰写了

第一篇名师教学赏析 《数是 垒 起来的》 . 这就是我的第一次求 变 .我 不再追求写大文章,而是从小处着 手,思考数学教学中的那些细小之 处,解决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 题,也能得到大智慧;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