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枪械砖家 2017-09-20
翻译与殖民管治: 香港登记署的成立及首任总登记官费伦* 关诗佩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 引言早期香港史的著作浩如烟海,从政治、文学、历史、社会、教育、经济等角度出发 的研究都有,唯独欠缺翻译研究的角度.

事实上,翻译与香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只要想想,决定香港命运的穿鼻草约及南京条约,缔约双方代表是在没有国际共通 语言 (la lingua Franca) 的背景下展开谈判的,加上两国代表,无论是琦善 (1790C 1854) 、耆英 (1787C1858) 、义律 (Sir Charles Elliot, 1801C1875) 、j甸乍 (Sir Henry Pottinger,又译璞鼎查;

1789C1856) 等,都不懂对方的语言,那麽签订和议、谈判 这些影响国家主权的条文时,双方是如何进行的?谁在他们中间担任翻译?译者依 赖哪国的语言作底本?译文是否准确?译者是否可靠?这些问题固然在讨论任何外 交条文时都可能涉及,然而对於十九世纪中英外交史,特别是香港如何成为英国殖 民地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却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譬如南京条约的后续条款虎门条约 中英文版本,就曾因两版本是否对等翻译,在英法两国引起了重大争议.法国甚至 有舆论指英方译者受到中国贿赂,刻意译出不忠实的版本.

1 可惜的是,这类问题在 过去香港史的研究中很少受到关注. * 本文作者获南洋理工大学研究计画M58100000资助,得以到英国国家档案局、剑桥大 学、伦敦国王学院找寻资料;

本文亦为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 「翻译与东亚现代化」 研究计画部份成果.论文修订稿蒙王宏志教授提供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1 此事法国报刊Journal des debats首先报导,指条约附属条款 (又称虎门条约) 中英版本有 异.其后消息传回英国,震撼社会各阶层,英国政府顿觉颜面无光,国体受辱.舆论甚 至认为,负责翻译英国文书的译者接受中国贿赂.签订条约的首任港督j甸乍颇感困 窘,原因就是因为他不懂中文,而他所信赖的译者又受指控.由於篇幅所限,本文不能 细述原委,只可以说,翻译在早期香港发展史上举足轻重. ICS 54-14-12-11.indd

97 2011/12/19 4:28:13 PM 关诗佩

98 及至香港殖民政府成立,由於执政者皆为英国人,英语成为唯一官方语言.然 而政府要制定公众政策,并在行政、立法、执法三方面有效地实施,

2 首要条件就是 能正确传达政策内容,让市民接收准确无误的讯息.可以想像,早年香港这个被种 族、阶级、语言划分的殖民世界,

3 教育并不普及,识字率不高,而被认为沟通社会 上下的中间人 (go-between) 华人菁英,又直到十九世纪中后半叶才出现,

4 早期政府 及市民所面对的沟通困难非常大.事实上,早年香港政府的施政一直深受翻译问题 困扰.这些问题包括:第一,译者人数严重不足;

第二,译者 (人格) 及其译文 (素质) 水准可疑.因此,要讨论早期香港史,讨论香港政府管治问题,

5 以翻译研究的 角度,探讨过去一直被人忽略的译者及译文,

6 深入讨论香港政府内译者的身份、历 史角色,他们遇到的语言及翻译问题等,极为必要.其实,早在1877年,曾是资深 的政府官员,又是研究香港史的专家欧德理 (Ernest John Eitel, 1838C1908) ,就在 China Review上写了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 Chinese Studies and Offici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Colony of Hongkong ( 〈中国研究及香港殖民地的官方翻译〉 ) ,回顾及检讨香 港成为殖民地之后头三十年的发展及得失.欧德理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香港遇到 各种各样的管治问题,问题的核心在於语言及翻译上,而非一般人以为,是个别总 督的愿景及视野不足.欧德理认为,政府在行政、司法的运作是否成功顺畅,全赖 於官方翻译以及殖民地的语言政策.所谓语言政策,理论层面包括两方面:第一, 统治者掌握本地语言;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