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学冬欧巴么么哒 2019-07-03

2 0

0 2:

1 1 2) .因此, 有学者指出, 缺乏直接可视或听众反馈的互联网交换将可能导致 极端形式的沟通, 有时甚至导致论战 ( 状 嶙,

2 0

0 6 ) . 然而, 并非所有研究都表明互联网将会助推群体极化.虽然阿德 米克和格兰斯( 状 嶙,2005)的研究发现, 美国自由派和保 守派的博客都倾向于链接到那些分享与自己相同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博 客, 然而哈尔吉泰( , . ,

2 0

0 8) 在对政治博客进行相似的 数据分析时并没有发现这些政治分裂会随时间增加而增加.加勒特 ( , . ,

2 0

1 3 ) 等人发现, 那些经常访问支持自己的意识形态 网站的人也会经常访问那些与自己意识形态相反的网站.而根据乐 媛、 杨伯淑(

2 0

1 0:

7 ) 对中国网络论坛的研究表明, 只有在激进派聚集的 论坛或是涉及政府的议题时才容易产生极化现象, 而在温和派占据的 论坛中极化现象并不存在.因此, 他们提出, 网络中存在的政治极化现 象与意识形态冲突和所关注的议题密切相关. 随着 2. 0时代的来临, 不少学者开始注意到在线社交网络的 群体极化问题.在线社交网络被界定为一种允许个人创建自身的状 态, 分享文本、 形象和图片, 并通过应用和群体链接, 连接到其他使用者 个人页面的网络环境( 状 镒,2008).在线社交网络的独特 ・

0 2

2 ・ 社会・2

0 1 7・4 性在于, 它是一种技术运用, 又是一种媒体, 还是一种社会网络( 陈福 平,

2 0

1 3 ) .作为技术应用, 社交网络允许用户自主控制与其他信息源 或用户所具有的联系;

作为媒体, 所有主要的社交网络都允许其成员可 以自主形成一个以任何话题或主题为中心的传播团体( 状,2012);

作为社会网络, 它不仅可以使用户连接线下社会网络, 而且用户还可以通过在线互动拓展新的线上社会网络.总而言之, 社 交网络上所传播的内容具有高度自主性, 而其链接又嵌入于社会网络 之中.例如在微博或推特上,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要关注谁, 屏蔽谁以及 发布什么样的内容, 而这些内容会因为个体在线网络的规模和影响力 等社会网络特质, 起到不同的自媒体效果. 如今, 在线社交网络对民主政治和公众讨论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 群体极化在社交网络中仍然存在吗?一些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个结 论.吉尔伯特等( , . ,

2 0

0 9: 1-1 0) 对脸书用户的强弱链 接进行的研究表明, 用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观念隔离现象.而盖恩斯 和曼达科( 樽嶙 镒,2009)对美国中学生脸书使用者进行聚 类分析, 也发现了用户存在政治倾向上的分野.同样的现象也在推特 上存在.康诺弗 等人( 镒, . ,

2 0

1 1) 使用聚 类方法分析 了2010年美国国会中期选举的前六周里超过2 5万条的推特消息, 结果 表明, 政治信息的转发网络存在高度的两党隔离结构, 而评论网络也表 现出一边倒的状况. 但是, 另一些实证研究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 穆兹和曼达科( 状 镒,2006)通过对推特上的大数据分析发现, 在任意的 网络结点之中也可以观察到跨意识形态的联系.雅迪和博伊德( 犊嶙 ,2010)在研究推特使用的群体极化时发现, 极化的观点可在 短时间内发生, 但过一个月后会恢复正常, 其原因在于, 人们喜欢享受 传播那些具有戏剧性和流行性的观点.所以, 当事件发生后会有一个 极化高峰, 但随即会下降.人们虽然更喜欢与那些会分享自己观点的 人互动, 但同时也会积极参与到那些他们所不同意的观点中.总而言 之, 在线社交网络上是否存在严重并持续的政治极化现象仍是一个有 争议的议题.大部分研究只是对政治极化现象做描述性分析, 但对其 形成机理并没有做进一步的探讨, 尤其对于在线社交网络本身是否存 在促发群体极化的演化机制缺乏足够的研究.基于以上理论动机, 本・122・观点与链接: 在线社交网络中的群体政治极化 文力图通过对相关理论机制的分析来探究在线社交网络中哪些互动因 素可能引发或弱化群体极化.

下载(注:源文件不在本站服务器,都将跳转到源网站下载)
备用下载
发帖评论
相关话题
发布一个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