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XR30273052 | 2019-07-06 |
(9) 《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工原[2010]第105 号) ;
(10)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 信息化部,工信部节[2010]218 号) ;
(11) 《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 (GB/T20106―2006) ;
(12) 《工业和通信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技术要求编制通则》(GB/TXXXXX );
(13) 《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21342-2008);
(14) 《清洁生产标准 炼焦行业》(HJ/T126-2003) ;
(15) 《清洁生产标准 钢铁行业》(HJ/T189-2006);
(16) 《清洁生产标准 钢铁行业(中厚板轧钢) 》(HJ/T318-2006 );
(17) 《清洁生产标准 钢铁行业(烧结) 》(HJ/T426-2008 );
(18) 《清洁生产标准 钢铁行业(高炉炼铁) 》(HJ/T427-2008 ) ;
(19) 《清洁生产标准 钢铁行业(炼钢) 》(HJ/T428-2008);
(20) 《钢铁行业排污系数》(2008 年版);
(21) 《钢铁企业节水设计规范》(GB 50506-2009);
(22) 《钢铁企业节能设计规范》(GB 50632-2010). 5.3 参考文献 本标准编制参考了以下文件: (
1 ) 《 钢铁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炼钢工艺(征求意见稿)》(HJ/JSDZ00X-2009);
(
2 ) 《 钢铁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轧钢工艺(征求意见稿)》(HJ/JSDZ00X-2009);
(
3 ) 《 钢铁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焦化工艺(征求意见稿)》(HJ/JSDZ00X-2009);
(4) 《钢铁行业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烧结及球团工艺编制研究报告》(2009 年版);
6 (5) 《钢铁企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技术要求》(国家工信部组织编制,冶金清洁生产技术 中心起草,2009 年版);
(6) 《2006 年~2020 年中国钢铁工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送审稿) 》(中国钢铁工业协 会和中国金属学会联合组织编制,2012 年3月).
6 编制方法和技术路线 6.1 编制方法 本指标体系在编制过程中具体采用以下方法: (1) 资料收集法 为编制本指标体系,课题组先后收集了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 目录》 、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现行的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清洁生产 评价指标体系、钢铁行业产排污系数、中国钢铁统计年报、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等大量资料, 做为编制本指标体系的支撑性资料. (2) 标准框架法 针对钢铁行业钢铁生产流程特点,根据国标所《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通则(征求 意见稿) 》 、国家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研究中心《我国清洁生产技术规范整合研究报告》等有 关编制要求,确定了本指标体系框架. (3) 指标值确定法 本指标体系定量指标基准值的确定,主要是参照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 《产业结构 调整指导目录》 、现行的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钢铁行业产排污系数、2010 年中国钢铁统 计年报等. 本指标体系定性指标内容的确定,主要是参照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 《产业结构调 整指导目录》 、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钢铁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定性指标、国家对钢 铁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管理要求等资料. (4) 专家评审法 由嘉宇公司组织公司内部专家技术委员会对指标体系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进行评 审,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境保护部组织有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 会、钢铁企业、工程设计单位、中介咨询机构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指标体系文本内容进行初 审和终审,编制小组根据评审会议专家组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