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NaluLee | 2019-07-12 |
学件――涉及一个教学单元内容的设计;
堂件――涉及一个知识点内容的设计.
二、评审组专家对改进大赛工作的 几点建议 在明确上述三种课件区别和联系的基础上,要帮助教师树立 小而精、勿贪大 的思想――即主题不要太大,使之适合于用某一种(或某几种)便于获取的技术形式来表达.要让老师明确:并非任何教学内容都适合(或者都需要)课件来展示.3)在对课件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鼓励老师更多地采用 混合式 策略并要发挥团队精神 在对课件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鼓励老师更多地采用 混合式 策略――即尽量采用多种工具(尽量避免只用一种工具)来设计课件,以便使素材呈现形式多样化.与此同时,为降低技术学习的成本,还希望老师们能够多采用目前流行的各种模板化课件设计工具.此外,由于大型课件(特别是网络课程)涉及海量的教学资源和多种复杂技术,工作量浩大;
应倡导教师们通过团队合作方式进行设计开发,以便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大大提高课件(或网络课程)的开发质量与效率.
三、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从美国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进展中学习什么? 随着教育信息化在全球的蓬勃发展,许多国家(包括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从强调 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的初始阶段,逐渐进入到强调应用、尤其是 教学过程中应用 的深入发展阶段. 在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发展到强调 教学过程中应用 的新阶段中,广大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最为关注的恰恰是如何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由于美国历来重视各种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也是最早倡导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的国家,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可见,如果就美国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领域多年来所做的研究与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在这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进行较深入的回顾和梳理,将会对我国的广大教师、以及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途径与方法的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WebQuest阶段(大致从90年代中期至2003年);
第二阶段――TELS阶段(大致从2003年至2008年);
第三阶段――TPACK阶段(大致从2008年至今). 由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也就是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而学科教学过程涉及三个阶段:一是与课堂教学环节直接相关的 课内阶段 ,另外两个是 课前 与 课后 阶段――这二者也可合称为一个 课外阶段 ,所以从最高层次考虑,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只有两种,即按照所涉及教学阶段来划分的 课内整合模式 与 课外整合模式 两种. 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教育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占主导地位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在课前及课后下功夫,而较少在课堂上(即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去进行认真的探索. 从美国在整个90年代(包括21世纪初的头几年)实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主要模式上看,确实可以看到上述主流观念所起的作用.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用教学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Just-in-Time Teaching(适时教学模式,简称JiTT)、WebQuest(基于网络的探究)、基于问题的学习(Pl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和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s-based Learning)等等. 1.第一阶段最具影响力的 整合 模式―― WebQuest 其中JiTT主要应用于课前与课后――教师利用JiTT这种模式在课前将讲授内容、相关资料、重点难点以及预习要求,事先通过网络发布,使学生在上课前能作好充分准备,并要求学生将预习情况与存在问题在上课前反馈给任课教师,以便教师及时调整下一节课的授课内容、方法及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