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lqwzrs | 2018-07-15 |
6 所列太阴温病应用的白虎汤或白虎人参汤 证系, 笔者认为属于阳 明中焦胃之病变, 尚不属于 上焦病变.
2 12 中焦温病 中焦温病主要指足太阴脾、足阳明 胃、手阳明大肠三经的病变.当温病上焦病变不解, 即可由上及下, 由表及里, 由轻及重渐次侵入中焦, 脾胃升降轮转出入平衡受损, 其入益深, 其热益重, 属于温病的极期阶段.但也有温病不经上焦病变而 直接入里的中焦病变. 在 5温病条辨6 中, 吴瑭列出了 阳明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燥 等不同 病证.例如风 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 等邪侵入中 焦, 属无形热 结者, 用白 虎汤治之;
属 于有形热结者以大小承气汤治之, 如素体气虚下之 不通, 可用新加黄龙汤;
属素体阴虚或下之阴伤者, 可用增液汤治之;
阳明温病的热结旁流者可用调胃 承气汤, 伴有下后虚烦不 眠, 心中懊 恼者, 宜栀子 豉汤治之;
小便不利发 黄者用栀子柏皮汤治之, 伴 有神昏谵 语者, 可以 安宫 牛黄丸 治之;
阳明 暑温, 大便闭的水结胸证以小陷胸汤加枳实治之, 兼腑实 者以小承气汤治之;
中焦寒湿证属湿郁脾阳者用半 苓汤治之.属脾阳郁而脾气下陷自利者用四苓加木 瓜、草果、厚朴汤治之, 兼有膀胱气 化不行者用五 苓散治之;
属湿滞痞结 的黄疸, 可以用茵陈四逆汤 治之;
属于胃受寒湿的九窍不和证可用附子理中汤 去甘草加广皮厚朴汤治之;
属寒湿伤及脾胃两阳者, 以苓桂姜术汤治之. 阳明湿温不饥不食者, 宜三香汤治之;
如属升 降失司, 脘腹胀满, 大 便不爽者, 以 一加减正气散 治之;
如属脘闷便溏, 身痛为主者, 以二加减正气 散治之;
如属舌苔黄, 脘闷化热者, 以三加减正气 散治之;
如兼有食积中 焦者, 可以用四加减正气散 治之;
如属湿温及脾胃 者, 可以用五加减正气散治 之.秋燥伤及胃阴者, 可以用五汁饮治之. #
45 #
2009 年第
27 卷第
6 期Vol127, No16,
2009 四川中医Journal of Sichua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根据症候的异同, 结合足太 阳、足阳明及手阳 明各自的生理病理特性可以做出不同的三焦病证诊 断.但笔 者认为 5温 病条辨6 中焦 篇的 内虚 下陷, 热痢下重, 腹 痛证, 自利不 爽欲作滞下, 腹中拘急 证及少阳症的小柴胡汤证等, 均不属于中焦病的范 畴.
213 下焦温病 下焦温病主要为足少阴肾和足厥阴 肝的病变.温病为火热之邪, 侵入人体多伤及津液, 温热病重久延不解, 或失治误治, 由上中焦传到下 焦, 可导致肝 肾阴液耗损欲 竭, 壮火复炽, 这种肝 肾阴液耗伤的病证即为下焦温病, 是温病发展过程 中的重笃阶段. 吴瑭在 5温病条辨6 中列出了少阴、厥阴风温、 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伏暑、湿温、秋 燥等, 如温热邪气伤及少阴肾之后出现的身热面赤, 口干 舌燥, 甚 则齿黑 唇裂, 脉沉 实, 手 足心 热者, 或耳聋者, 或又复感温病者, 温病下后热不退脉躁 盛者, 误用升散脉结 代者, 汗下, 口燥咽 干, 神倦 欲眠, 舌赤苔老者, 温 邪深入或伤少阴或伤厥阴者 皆可用复脉汤治之.如属于下焦 温病, 大便溏者用 一甲复脉汤;
舌干齿黑, 手足蠕动的阴亏风欲动者 用二甲复脉汤;
属热深厥深, 脉细促, 心中詹詹大 动, 阴亏阳浮者可以用三甲复脉 汤治之.温病伤及 厥阴而致阴亏风动者, 可视不同情况应用大小定风 珠.有夜热早 凉, 邪入阴分 者可用青蒿鳖 甲汤;